福建省福州肺科醫院又名福建省福州結核病防治院,是福建省單獨的一所三級甲等肺專科醫院,現為福建醫科大學教學醫院,醫院技術力量雄厚,醫...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福建省福州結核病防治院 > 醫院資訊 > 老年人頸性眩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老年人頸性眩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時間:2012-10-31 10:46來源:求醫網
頸性眩暈是因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迫 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產生的眩暈、惡心 嘔吐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 屬椎動脈型頸椎病,此病是老年人常見病之一。
椎動脈:是鎖骨下動脈的第一分支 沿前斜角肌內緣向上方行,入第6頸椎橫突孔,但亦見有自第5 第4、第3或第7頸椎橫突孔穿入者。入顱 達延髓腦橋溝平面,左右側椎動脈匯合成基底動脈。椎動脈在橫突孔內垂直上升 從樞椎橫突孔穿出橫行向上,再彎曲向上,垂直上行至寰椎橫穿孔 自寰椎橫突孔上方穿出,向后繞過寰椎的側塊(寰椎上關節突)到寰椎后弓上面外側的椎動脈溝,轉向前方 在寰椎后膜的外緣(或穿過此膜)沿椎動脈溝進入椎管,貫穿脊膜后上行,從枕內大孔進入顱腔 枕部椎動脈環繞寰椎的上關節突,先后位于關節突的外側、后側和內側 迂曲度很大。在椎骨間的關系改變時,如頭過度后仰或回旋時 均可影響到椎動脈,使其變窄或阻塞,導致腦干缺血 椎-基底動脈分支供應大腦半球的枕葉,顳葉的一部分,丘腦后大半 丘腦下部的小部分,腦干、小腦及脊髓上部
(一)發病原因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多發于老年人的原因:因老年人有以下生理病理特點 ①骨質增生 骨刺可以刺激或壓迫椎動脈 致血流減少 ②血管病變 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多見 容易發生椎動脈供血不足 ③頸椎間盤退變 椎間隙變窄 頸椎相對縮短 椎動脈相對變長 發生折疊或扭曲 影響椎動脈血液循環 ④頸椎錯位 頸椎盤退變時 椎間隙變窄 關節囊和椎間韌帶松弛 頸椎失穩 在外力作用下 容易使頸椎錯位 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 或直接壓迫椎動脈 使椎動脈痙攣或管腔狹窄 血流量減少
(二)發病機制
頸椎位于缺少活動的胸椎的重量較大與頭顱之間 其活動度較大 容易發生積累性勞損 使頸椎的穩定性變差 意外的操作或平時不在意的揮鞭性損傷 如坐汽車時急剎車 慣性向前 又突然停止 頭先向前 隨后突然后仰 可以造成單(多)個沿額狀軸 矢狀軸或縱軸產生輕度移位 如果頸椎間盤已經退變 椎間隙變窄 關節囊和椎間韌帶松弛 頸椎失穩 在外力的作用下 更容易使單(多)頸椎移位 由于頸椎錯位 造成椎間關節錯縫 椎間軟組織受到牽張 椎管或椎間也狹窄 頸椎間盤突出等 頸椎X線平片上可以出現頸椎生理曲度變直 反張 成角 中斷等 如果損傷較輕 人體有適應代償的功能 可以不產生臨床癥狀 即建立代償性椎間內外平衡 為代償期 如代償性脊柱側變 這個階段如果病人得到及時治療 糾正移位頸椎 恢復正常椎體間的平衡改變 為了維持椎體間的力的平衡 頸椎產生骨質增生 以增加受力面積 減小局部壓強 鉤椎關節骨質向側方增生可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叢 致使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癥狀 椎體后緣骨質增生或黃韌帶肥厚造成椎管狹窄 壓迫脊髓 出現脊髓型頸椎病 后關節骨質增生 伸入椎間孔 可刺激 壓迫頸脊神經根 出現頸 肩 臂疼 麻木的神經根型癥狀 如創傷較重 頸椎移位 后關節錯縫 可直接刺激 壓迫神經根 交感神經 或使椎動脈扭曲 而出現一系列頸椎病的臨床癥狀 椎體移位時 必然導致棘突偏歪 在體表可觸及偏歪棘突 醫生用頸椎旋轉復位法 撥正偏歪棘突 使移位的椎體恢復原解剖位置 解除對神經 血管 脊髓的刺激或壓迫 臨床癥狀緩解或消失
病理:損傷和(或)退變為發生頸椎病的主要原因 無論是因直接或間接的外力 造成急性或慢性頸部損傷 均可使頸椎發生解剖位置的微細變化 引起神經 血管 脊髓等受壓癥狀
1.單(多)個頸椎移位 頸椎或椎間盤的退變使椎間隙變窄 關節囊和椎間韌帶松弛 又因頸部活動范圍較大和重力的影響 造成積累性損傷 加重了頸椎的退變和失穩 意外的損傷或平時不在意的揮鞭性損傷 可使單或多個頸椎沿額狀軸 矢狀軸產生輕度移位 出現頸椎錯縫或半脫位 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
2.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 頸椎間盤由髓核 纖維環及軟骨板構成
(1)髓核:水分減少 纖維網和黏液樣基質逐漸為纖維組織和軟骨細胞所代替 最后成為一個纖維軟骨性實體導致椎間盤變窄 這樣病理變化在各個椎間盤發展不平衡 負重部分改變早且快 人體從30歲開始變性 超過50歲時 改變已很明顯
(2)纖維環:20歲以后纖維環停止發育 開始變性 表現為纖維變粗 透明性變 彈性減小 容易破裂 由于纖維環變性以后彈性減小 受肌肉上下牽拉 頭顱重力及勞動 外傷等因素的影響而周圍膨出致使間隙變窄
(3)軟骨板:軟骨板變性 逐漸變薄 易被髓核侵蝕而發生缺損 使軟骨板失去了半透膜作用 促進了纖維環及髓核的變性 小血管可以松質骨向髓核生長 形成肉芽 吸收髓核的特質使之變為纖維組織 隨著年齡的增大 變性增加 椎間盤逐漸纖維化 所以 老年人很少出現急性椎間盤突出癥狀
3.椎體骨質增生 隨年齡增長 髓核含水量減少 逐漸呈現脫水狀態 其彈性和張力減退 易被壓縮 使纖維環向外膨出 刺激椎體緣 形成骨質增生 如纖維環有變性發生裂隙 則造成髓核脫出
老年人頸性眩暈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1.頸性眩暈 為發作性眩暈 有時伴有惡心 嘔吐 耳鳴 耳聾 眼球震顫 當頭部過度后仰或轉動某一方位時發生 停止后仰或扭轉時 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 又稱位置性眩暈 頸性眩暈多發于40歲以上 男女無明顯差別 血壓基本正常 突然發病 常因晨起或午休后起床或轉頭突然出現眩暈
2.頭痛 多為后枕痛或偏頭痛 可為隱痛 跳痛或放散痛 有人常年服用止痛藥或疑為顱內有占位性病變
3.猝倒
4.腦干癥狀 肢體麻木 感覺異常 嚴重者可出現對側肢體的輕偏和對側顱神經癥狀 還可以出現吞咽困難 反嗆 咽反射消失 聲音嘶啞 眼肌麻痹 復視 視物不清 Horner征等
1.年齡 多于40歲以上發病
2.眩暈發病常與頸部體位改變有關
3.頸部做后仰 旋轉動作時 可誘發眩暈或惡心感
4.可伴有神經根性癥狀
5.突然發病 常因起床或轉頭突然出現眩暈 往往伴有眼球水平震顫
6.頸椎檢查 頸部活動受限 患病椎體棘突偏歪 椎旁有壓痛 頸2棘突偏歪多見 因椎動脈進入橫突孔后 垂直上升 從第2頸椎到進入枕骨大孔之前椎動脈在此段發生多個彎曲 所以椎動脈血流受阻礙也多發生于此
7.腦血流圖 枕乳導聯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扭頸試驗陽性
8.頸椎X線平片 正側片 左右斜位及張口位片示 頸椎生理曲線變直 反張 成角或中斷 骨質增生 環椎后結節上翹 齒狀突距兩側塊距離不等寬
老年人頸性眩暈應該做哪些檢查?
應查血紅蛋白 血糖 血脂 尿素氮等
1.X線頸椎可見頸椎椎體 間盤 鉤突關節退變和項韌帶鈣化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等改變
2.腦超聲可見椎基底動脈血流量減少
老年人頸性眩暈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臨床應與周圍性眩暈 中樞性眩暈等相鑒別
? 性眩
老年人頸性眩暈可以并發哪些疾病?
可并發腦血管意外 骨折等
老年人頸性眩暈應該如何預防?
可按劉金生的頸部鍛煉方法以防頸椎病的發生
1.頸項操
(1)頸項爭力:站立 兩足開立與肩同寬 兩手叉腰 抬頭望天 還原 然后兩足開立與肩同寬 兩手叉腰 低頭看地 還原 要求呼吸自然 腰不參與活動
(2)向后觀瞧:姿勢同前 右手臂隨頭頸向右后轉 目視右手 還原;然后左手臂隨頭頸向左后轉 目視左手 還原
(3)前伸探海:姿勢同前 頭頸前伸并轉向右前方 雙目前下視 還原;然后 頭頸前伸并轉向左前方 雙目前下視 還原
(4)回頭望月:頭頸向右后上方盡力轉 雙目轉視右后上方 還原;頭頸向左后上方轉動 雙目左后上方 還原
(5)金獅搖頭:頭頸向左右各繞環一周
2.頸椎操
(1)擊拳運動:徒手或手持1~2kg重的啞鈴向前斜方 側方 上方擊出 各方向可作4~8次
(2)肩擴胸運動:兩肘屈曲 用力后旋同時擴張 再擴張 重復8~12次
(3)仰有抗阻運動:兩手交叉于頭部 頭仰時兩交叉手給予一定的阻力 作6~8次
(4)體側屈運動:頭頸正直 體側屈時 頭頸部隨之側屈 左右交替進行 各4~8次
(5)聳肩運動:立正姿勢 兩肩同時用力上聳 放松下落 再聳肩后用力向前或后交替繞環旋落下 重復4~8次
(6)旋肩運動:兩手各扶同側肩 以兩肘分別劃弧作旋轉運動 前后交替進行 各6~8次
(7)頭俯仰運動:頭前屈至下全面貼胸停片刻 再后仰至最大角度停片刻 重復6~8次
(8)頭側屈運動:頭側屈(頭貼近同側肩部) 復原停片刻再向另一側屈 重復6~8次
(9)頭左右轉動:頭向一側轉動 復原后停片刻再向另一側 重復6~8次
(10)頭環繞運動:頭先后前 左 后 右環繞運動 停片刻后再向前 右 后 左環繞運動 力求活動范圍大 緩慢 重復6~8次
老年人頸性眩暈應該如何治療?
(一)治療
1.頸椎旋轉復位法 采用馮天有頸椎旋轉復位手法撥正偏歪棘突 使患椎恢復原解剖位置 解除對椎動脈的刺激或壓迫 臨床癥狀和體征即可減輕或消失
復位方法:病人端坐在方凳上 醫生站其背后 一手壓住患椎棘突的偏歪側 另一手抱住病人的右枕部 在牽引的同時旋轉頸部 當偏歪的棘突頂住壓棘突的拇指時 拇指輕輕向對側水平方向撥正偏歪的棘突 常可聽到“咔嗒”一響聲 即達到復位目的 老年人手法宜輕
復位時的注意事項:
(1)年老體弱 婦女妊娠期 嚴重心 腎 肝 肺疾病者 應慎用
(2)原發性或繼發性惡性腫瘤 禁用
(3)伴有嚴重骨病 如頸椎結核 強直性脊椎嚴重骨脫鈣者 禁用
復位后囑病者適宜休息 避免頸部過多活動 必要時佩帶頸圍
2.按摩頸部軟組織
(1)按摩手法:
①分筋手法:用雙拇指或單拇指在患處與肌纖維方向垂直左右彈撥 起到分離粘連 疏通經絡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②理筋手法:用雙拇指或單拇將移位的軟組織(韌帶 肌腱 肌纖維 神經)扶正 再順纖維方向按壓 復平 使軟組織恢復正常解剖位置 適應生理功能
③鎮定手法:在分筋 理筋手法使軟組織恢復正常解剖位置后 再用單拇指在患處靜壓10~20s 可使肌肉解痙 去痛
(2)按摩部位:
①風池穴部位:此部位為上 下項線之間 為頭平棘肌 頭后大 小直肌 頭上斜肌 頭夾肌(骶棘肌) 胸鎖乳突肌等的止點 是損傷好發部位
②副神經:從胸鎖乳突肌下緣中點穿出 下行入斜方肌
③胸鎖乳突肌肌腹
④提肩胛肌的抵止腱 肩胛骨的內
3.頸椎牽引 對老年人 椎間隙變窄 骨質增生明顯的病人可做頸椎牽引治療 牽引重量6~12kg/次 1次/d 每次15~20min 10次為1個療程 根據病情需要 間隔3~5天繼續牽引
4.理療 緩解肌肉痙攣 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癥 常用超短波 紅外線等
5.封閉 0.5%普魯卡因溶液8ml 潑尼松0.5ml頸椎后關節囊封閉 每周1次 3次為1個療程
6.藥物
(1) 倍他司汀(鹽酸培他定):4mg 3次/d 口服
(2)輸液:5%葡萄糖溶液500ml加川芎嗪160mg靜滴 1次/d 10次為1個療程
7.手術治療 經各種保守治療無效者 骨質增生嚴重 頸椎管狹窄癥等需手術治療
8.擇優方案
(1)藥物治療:急性期適當用血管擴張劑 如倍他司汀(培他啶)氯化鈉注射液500ml加曲克蘆丁(維腦路通)1.0g 1次/d 靜點 10天1個療程 配合維生素類藥物口服如維生素B1 B6等
(2)頸部牽引 理療 按摩
(二)預后
主要防止意外摔傷 一般預后良好
頸性眩暈的特點是什么
"頸性眩暈"并不是一個特定的疾病名稱,而是指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的一類中樞性眩暈,而所謂"某些病因"又以頸椎病最為常見,故在一般情況下,"頸性眩暈"都被用指頸椎病所致之眩暈。
那么,頸椎病所致的眩暈有沒有什么特點,可以使之與其他的眩暈相區別呢?
我們已經了解到,頸椎病眩暈的產生有兩種情況,
一是推動脈受骨刺的機械性壓迫,發生狹窄或閉塞,當推動脈本身有病變的時候,這種壓迫更易于發生;
二是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推動脈痙攣。
這兩種情況的發生都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頭頸部必須轉到某一位置,讓推動脈受壓或讓交感神經受刺激。簡言之,眩暈發作與頭部位置明顯相關,稱為位置性眩暈。
有些病人可以有猝倒病史,多數是在行走中聽到背后呼喊,回頭一看時突然下肢無力而倒地,倒地后頭部位置回復,癥狀消失,馬上就可以爬起來,整個過程病人神志清楚。
頸性眩暈以頭頸部位置性眩暈為特點,頭頸部轉動或側屈到特定位置時發作,位置回復后癥狀消失。病人經2-3次發作后,對此有清醒的認識,非常警惕地回避這一特定的位置。
但是,當推動脈型頸椎病有推動脈交感神經叢的作用參與其中,或與交感型頸椎病混合發生時,眩暈癥狀可以變得不典型,異常復雜而難以鑒別。
眩暈別全歸于頸椎病
有些人認為眩暈就是犯了頸椎病。事實上,在神經內科醫生、耳鼻喉科醫生和骨科醫生之間,圍繞眩暈的官司也常常是打不清的,更不用說病人自己了。
那么,眩暈究竟是不是頸椎病呢?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眩暈.以及產生眩暈的病因有哪些。
在醫學上,眩暈是由多個系統發生病變時所引起的主觀感覺障礙。病人感到周圍景物向一定方向轉動或自身的天旋地轉,稱為旋轉性眩暈或真性眩暈;如病人只有頭昏、頭重腳輕感而無旋轉感,則統稱為眩暈。眩暈與暈原的主要區別是前者通常無意識障礙,也就是說,眩暈發作時,病人的神志始終是清楚的。會出現眩暈癥狀的疾病種類繁多.而所謂"頸性眩暈'則是指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推動脈供血不足的一類中樞性眩暈,頸椎病只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因,隸屬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類疾病。至于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原因,可以有六大類:
①動脈粥樣硬化。
②推動脈供血不足,如推動脈型頸椎病。
③基底動脈的舒縮功能發生障礙,如基底動脈型偏頭痛。
④椎-基底動脈的畸形或發育異常。
⑤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征。
⑥動脈內膜炎、多發性大動脈炎、頸動脈炎、結締組織病等。
可見,引起眩暈的病因多種多樣,決非頸椎病一種,而頸椎病中也只有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者才會出現眩暈。
頸椎病為什么引起眩暈
眩暈是人體多個組織系統發生病變時引起的主觀感覺障礙,是多種疾病的一個共同臨床表現,椎動脈型頸椎閏常常引起眩暈的發作。
眩暈分為真性眩暈與假性眩暈。前者表現為患者感到房層向一定方向轉達動或感到天旋地轉,自己達不到身體平衡而摔倒,此也稱旋轉性眩暈。后者即一般同稱的眩暈,是病人自感頭昏頭暈或頭重腳輕而無放置感覺。眩暈常伴有客觀的平衡功能障礙,如軀體向一側傾斜或姿勢不穩。常見的眩暈有腦源性眩暈,此也稱中樞性眩暈,耳源性眩暈此也稱周圍性眩暈。此外尚有眼源性眩暈、外傷性眩暈、軀體疾病引起的眩暈以及神經官能病引起的眩暈。
在頸椎病時,椎動脈受壓所致的眩暈,常在頭頸部旋轉或頸部過伸時誘發;反復發作的眩暈,多見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或美尼爾氏綜合癥;持續性或進行性眩暈,多見于鏈霉素中毒或聽神經腫瘤疾病;眩暈發作與體位有明顯關系,即當頭部牌一定位置時才發生的眩暈稱位置性眩暈;而頭部某些腫瘤在頭部突然轉動時才出現眩暈。
當眩暈發作時常伴有耳鳴耳聾,若因椎動脈受壓供血不足而引起者如頸椎病,可伴有或不伴有此種表現,即使有此表現也較輕;而耳部疾病引起的眩暈,其伴有的耳鳴耳聾癥狀明顯,表現較重。
老人眩暈可能是腦供血不足
老人眩暈須重視可能是腦供血不足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363 更新時間:-5-7 11:31:12 前一段時間,市民張大爺總感覺不對:頭暈、有點惡心、還想吐。所幸家人及時把他送到醫院,醫生檢查后說,張大爺是腦供血不足,如果拖延,有誘發腦梗塞的危險。
“老年人一旦出現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家人應引起重視。”新橋醫院神經內科教授楊輝提醒,不要把這些癥狀當作老年人的“正常現象”,而這往往預示著腦供血不足,要盡快就醫,并針對病因及時治療。
楊教授說,60歲以上的人群中有大部分人存在著腦供血不足。尤其在冬季,因為腦供血不足而誘發的腦梗死病例時有發生。腦供血不足一般會有眩暈、惡心、頭沉、頭悶、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等癥狀,這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腦動脈硬化引起的。
一旦出現腦供血不足,急性的可能出現腦梗塞,慢性的可能導致癱瘓、失語、癡呆。因此,保持連續不斷的充足穩定的血液供應,對維持大腦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
“腦供血不足在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身上最容易發生。”他說,因此預防腦供血不足關鍵在于控制好原發病,同時也要控制好老年人的情緒,因為情緒的變化也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六成眩暈來自頸椎病
根據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患者的六成眩暈癥狀是由頸椎病引起的。因此專家團隊提醒市民,冬季要謹防頸源性眩暈病發生。
冬季頸椎病患者病變部位容易發炎、水腫,從而引發腦供血紊亂,形成頸源性眩暈。臨床上頸椎病有多種表現,其中頸源性眩暈最為常見。在天津開發區工作的趙女士曾親身經歷過一次。上周末她躺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就進入了夢鄉,第二天一早醒來突覺天旋地轉、視物傾斜、搖晃,并伴有陣陣惡心。經檢查未發現任何腦部病變,但劉教授通過核磁共振片發現趙女士頸椎間盤膨出,椎基動脈供血紊亂,從而引發了頸源性眩暈。
據專家介紹,頸源性眩暈多數發病于中青年,青少年發病率也明顯上升,長期操作電腦者和司機發病率更高。患者常感眩暈、頭痛、惡心、嘔吐,可導致失眠、多夢、煩躁、記憶力減退;嚴重者可出現耳鳴、復視、血壓異常波動,誘發腦血栓、腦萎縮。專家建議,避免臥姿看書、看電視,睡覺時不要使用過高的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