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市中醫醫院始建于1983年,是集中醫和中西醫結合醫療、教學、科研和康復保健為一體的綜合性公益醫院,是山東中醫藥大學教學醫院、山東省醫學科學... [ 詳細 ]
天熱也要防痛風
時間:2012-11-06 17:03來源:求醫網
痛風是一種有遺傳傾向的疾病,多發生于中老年男子。痛風患者體內缺少某些酶,致使嘌呤代謝異常,尿酸生成過多,來不及排泄。血液中尿酸鹽多了,處于過飽和狀態,就會析出微小結晶沉積于關節滑膜,引起無菌性炎癥,誘發關節疼痛、紅腫等癥狀。如不加以治療,遷延日久,病變可侵蝕骨質,損害關節,出現僵直,影響活動。尿酸鹽結石是腎臟、輸尿管和膀胱結石的重要來源,腎臟實質結石可損害腎功能,進而威脅生命。
眾所周知,高嘌呤飲食、飲酒、疲勞是痛風癥狀的常見發病原因,氣候變化也與痛風關系密切。關節受寒,皮膚溫度降低,血液中的尿酸便易在局部沉積。此外,在受涼情況下,關節部位血管收縮,血液供應減少,循環不良,均為關節炎的誘發因素。讀到這里,一些讀者或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天氣炎熱時,痛風不易發作。
錯。痛風患者既不能受寒,也不能耐熱,天熱時痛風也容易發作。醫史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場上的德軍、英軍曾深受尿石癥折磨,其發病率是土著居民的5倍。這是因為作為外來人員的德軍和英軍不適應當地炎熱氣候的緣故。
人類是恒溫動物,身體內部各器官代謝產生的多余熱量,須不斷向外散發。除小部分熱量由呼吸、排泄大小便散發出去外,其余主要通過皮膚散熱。皮膚散熱的方式有兩種:直接散熱(輻射、對流、傳導散熱)和蒸發散熱。天氣涼爽時,每日蒸發的汗液約500毫升,僅占總散熱量的一小部分。天氣炎熱或重體力勞動時,汗液明顯增多。
人體內血液和血管外水分隨時交流,保持動態平衡。氣候炎熱,大量出汗,水分補充不足和不及時,血液濃縮,尿液減少,尿酸容易沉積并析出,常因此誘發痛風癥狀,同時促進尿路結石形成。泌尿外科醫生注意到,腎絞痛往往在夏季或初秋時發作。痛風癥狀夜間易發,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睡眠時長時間不喝水,體內水分減少,尿酸濃度增高。
醫生建議人們,天氣炎熱時一定要多喝水,以稀釋血液,預防或減輕痛風發作及結石形成。一般認為,每天至少喝3升水,出汗后應立即補充水分,睡前可適當飲水。
必須指出,痛風患者較好選擇喝白開水,而不是湯或啤酒。有些食物如牛羊肉、鯉魚、鵝、蟹、貝類,含嘌呤較多,做成的湯雖然味道鮮美,但嘌呤也和蛋白質一起煮出,進入湯內,患者喝了容易引起痛風發作。飲酒也可促使痛風發作。啤酒本身嘌呤含量雖然不高,但它含有較多的鳥苷酸,代謝后會產生嘌呤,最終形成尿酸。
酸性飲料使尿液偏酸,不利于尿酸排出;尿液堿化則可幫助尿酸排出,使腎臟免受損害。因此,痛風患者宜多食堿性食物如奶類、蔬菜、水果等,咖啡、茶、可可等不須控制,含堿飲料如蘇打水等可適當飲用。
此外,除了注意以上誘發因素外,痛風患者還要加強其他保健措施,如減肥、戒煙、避免暴飲暴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