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腫瘤醫院(常州市第四人民醫院)是一所具有60余年悠久歷史的三級腫瘤專科醫院,是南京醫科大學、東南大學生物科... [ 詳細 ]
常州市腫瘤醫院(常州市第四人民醫院)是一所具有60余年悠久歷史的三級腫瘤專科醫院,是南京醫科大學、東南大學生物科... [ 詳細 ]
暫無內容
時間:2013-03-05 15:01來源:求醫網
如今,骨折康復早已不是“傷筋動骨一百天”的觀念了,而是要強調各個階段分期鍛煉。
復位、固定是骨折治療的核心,而功能鍛煉則是骨折術后肢體獲得滿意功能和療效的保證。沒有正確而積極的功能鍛煉,即使復位、固定都很理想,也不能很好地恢復功能。因此,積極正確的功能鍛煉非常重要。
骨折早期:鍛煉肌肉
特點:骨折后1~2周為骨折整復固定初期階段。此期間傷肢腫脹疼痛,局部反應明顯,腫脹達**限度,骨痂尚未形成,骨折端不穩定,容易發生再移位。
方法與目的:此期的功能鍛煉是在不活動關節的情況下,鍛煉傷肢肌肉,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周圍粘連。鍛煉上肢肌肉的方法是,用力握拳和充分伸直五指。鍛煉下肢肌肉的方法是,用力收縮和放松股四頭肌,以及用力使踝關節背伸、跖屈,伸屈足趾,以舒筋脈、消腫止痛。
骨折中期:整體調整
特點:骨折后3~7周為骨痂生長到臨床愈合階段。此期傷肢腫脹基本消失,局部疼痛明顯減輕,軟組織逐漸修復,骨折端已纖維連接并逐漸形成骨性骨痂。些時可以做較大幅雅的關節活動,但不利于骨折連接和穩定的活動仍須限制。
方法與目的:上肢骨折可用力握拳,做自主性關節伸屈活動。先由單一的關節開始,然后幾個關節協同鍛煉。下肢骨折小夾板外固定配合牽引者,雙手支撐床面,抬高臀部,同時挺胸;髖、膝關節動作要慢,傷肢逐漸用力。患者坐起,雙手摸傷肢足部再慢慢恢復半臥位。中期鍛煉每日不少于5次,每次5~10分鐘,進行整體調整,以增強抗病能力及愈合能力。
骨折愈合期:加強鍛煉
特點:骨折后8~10周為臨床愈合到骨痂再造塑形階段。此期骨愈合已堅固,骨折已達到臨床愈合,應抓緊時機加強傷肢的自主活動,繼續進行中期功能鍛煉。
方法與目的:下肢骨折患者開始下地后可扶床沿行走,或登高行走,鍛煉傷肢持重。傷肢持重力大小以不引起疼痛為原則,每日4~6次,每次10~20分鐘。扶拐步行者,先用雙拐,適應后改成用單拐。用單拐時傷肢持重應根據病情而定,行走距離和時間應逐日增加。
另外,骨折后進行功能鍛煉還要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首先要積極活動,循序漸進。隨著骨折穩定程度的增加和患者全身狀況的改善,功能鍛煉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其次是嚴格控制不得于骨折端穩定的活動。
此外,還**明確的是,功能鍛煉應以恢復肢體的生理功能為主。進行功能鍛煉時,不應急于實行手法牽拉和對骨折部位的被動按摩,任何練習都不應引起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