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的癥狀有哪些?血管瘤嚴重嗎?
時間:2012-12-15 10:26來源:求醫網
血管瘤是一種良性真性腫瘤和血管畸形,多見于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其可分成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等5種類型,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復大醫院血管瘤診療中心專家做出詳細解答。
不同類型血管瘤癥狀各不相同
一、毛細血管瘤綜合論
毛細血管瘤(Capillary hemangioma),是毛細血管擴張充血破裂,如此反復循環破壞,蠶食患處的皮膚和皮下肌肉組織,凡是有毛細血管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百分之九十以上屬先天性,一般后天都是出生不久或局部受到外傷至。全身血管豐富的地方屬多發部位,如:面部各器官等部位。
(1)草莓狀血管瘤
發生率約占新生兒的1%,多在出生時即存在,呈較小的紅色斑點,以后逐漸增大,常高出皮膚,顏色鮮紅,呈分葉狀,形如草莓或楊梅。生長部位多見于頭面部、軀干。
(2)毛細血管瘤
初生時患處有點狀或成片大量毛細管凸出皮膚外,表皮高低不平,發展特快,如不及時治療和控制,在短暫的時間(半歲)內,將會使已患血管瘤的器官或周圍的器官遭到破壞,少部分可快速發展為混合型血管瘤。
(3)鮮紅斑痣
鮮紅斑痣又稱葡萄酒樣痣或毛細血管擴張痣,常在出生時或出生后不久出現,好發于面、頸和頭皮,大多為單側性,偶為雙側性,有時累及粘膜。損害初起為大小不一或數個淡紅、暗紅或紫紅色斑片,呈不規則形,邊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見毛細血管擴張,壓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隨著年齡增長,顏色加深變紅,變紫,65%的患者的病灶將逐漸擴張,在40歲前可增厚和出現結節,于創傷后易于出血。鮮紅斑痣是無數擴張的毛細血管所組成的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塊,屬于先天性毛細血管畸形。病灶面積隨身體生長而相應增大,終生不消退。
二、海綿狀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可發于身體的任何部分,既可位于體表,也可發生于各種內臟器官,尤其以四肢,軀干和腮腺多見。瘤體皮膚可正常或呈暗藍色,觸之柔軟似海綿,按壓腫塊可被壓縮,患者自訴患肢沉重、酸痛,活動后明顯。部分海綿狀血管瘤表面皮膚可合并毛細血管瘤,稱之為混合性血管瘤。有部分腮腺血管瘤合并腮腺表面皮膚或其它部位毛細血管瘤,故對小兒腮腺腫塊不能明確原因時,若發現表面皮膚毛細血管瘤存在,應考慮腮腺血管瘤的診斷。
三、混合型血管瘤
初起時大多為皮膚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紅斑,與單純的草莓狀血管瘤并無異樣,但隨著表面血管瘤的發展,同時侵入真皮和皮下組織,皮下侵犯的范圍可超過表面病損面積,形成隆起的包塊,形態不規則,多見于面部及四肢。侵犯范圍有時非常廣,以至于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組織器官都被這種不斷擴展的血管組織所覆蓋,可引起呼吸、飲食、視覺和聽覺等功能障礙。
四、蔓狀血管瘤
蔓狀血管瘤多見于頭皮,額顳部或肢端,部分較局限,但大部分范圍大,甚至達整個肢體,使該患肢增粗增長。外觀可見局部一隆起腫物,或多個皮下隆起腫物相連,皮膚潮紅,皮溫高,透過皮膚可見紫藍色團塊。可隱約感覺到迂曲血管搏動和蠕動,并可捫及條索狀質軟的擴大血管,聽診可聞及血管雜音。
五、KM綜合征
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或混合型血管瘤可伴發 Kasabach-merrit綜合征。該綜合征是指血管瘤伴發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發生率約為血管瘤患兒的1%。發病機制是由于瘤體巨大,血流緩慢,加上手術損傷血管內膜,使瘤體內滯留消耗大量血小板,纖維蛋白原,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Ⅻ,結果發生凝血障礙。癥狀和體征:1歲以內,尤其6個月左右嬰兒,發病前靜止的瘤體突然增大,表面紫紅色,伴有局部繼而全身淤斑,直至DIC表現。外觀酷似軟組織急性感染表現。血常規檢查,示血小板減少,嚴重者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