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保黎醫院創建于1910年,是集醫療、預防、保健、科研、教學于一體的二級綜合性醫院。醫院座落于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慈城鎮,占地1.9... [ 詳細 ]
專家細說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防控
時間:2012-11-14 10:40來源:求醫網
連日來,德國由食用“毒菜蔬”引發的暴發疫情牽動人心。據報道,目前德國已報告確診或疑似病例總數超過1500例,死亡十幾人,發病和死亡數仍在持續增加;不少歐洲國家也相繼報告發現病例,并出現死亡。德國疾控機構已認定,此次疫情是大腸桿菌O104污染了黃瓜等菜蔬所引發。這是一種怎樣的致病菌?它源自何處?若病例輸入我國境內,我們能夠快速識別、科學施治嗎?針對公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國內優秀的微生物學流行病學及臨床感染控制專家。
新病原O104引發大疫情
國內CDC(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徐建國研究員介紹,大腸桿菌是人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對人無害。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是能引起人感染性腹瀉的5類大腸桿菌之一。已知常見的EHEC血清型有3個:O157、O26、O111;不常見的血清型有40多種,最主要的血清型為O157∶H7。大腸桿菌O157∶H7自1982年于美國一起出血性結腸炎暴發疫情中被發現分離以來,一直是EHEC感染暴發疫情中最常見的血清型。而在最近的暴發疫情中,德國專家驚訝地發現,病原菌的血清型是O104∶H4。
有報道稱,血清型O104以往很罕見,更沒有引起過暴發疫情。也有報道稱,O104∶H4是O157∶H7的變異菌株。
徐建國說,從德國流行病預防研究優秀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的O104∶H4菌株基因圖譜看,其基因型與以往發現的EHEC都不一樣,可謂EHEC 中一個新成員,是一種新發現的致病原,而非從O157∶H7變異而來。從其毒素基因的測定結果分析,O104∶H4與O157∶H7同屬于強毒力菌株,都能產生志賀樣毒素。
徐建國指出,這是一場相當大規模的EHEC感染疫情,已報告的病例只是冰山一角。一般來講,溶血性尿毒綜合征病例僅占EHEC感染病例的5%~10%。而僅德國5月底就報告了約350名溶血性尿毒綜合征患者。以此推算,目前這場疫情實際發生病例已有3500例~7000例。
O104或源自動物糞便
德國從疫情暴發之初報告西班牙進口的黃瓜攜帶EHEC,到近日宣布致病原并非西班牙進口黃瓜,此次疫病傳染源至今沒能確定。但疫情發生以來所公布的多項調查都表明,這場疫情由生食被O104∶H4污染的菜蔬所引發。
引發這場疫情的致命大腸桿菌O104∶H4究竟從何而來?徐建國分析認為,其來源極有可能是動物糞便。
德國公布的O104∶H4菌株對頭孢菌素等頭孢類抗生素耐藥,徐建國認為,這提示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04∶H4源自動物的可能性。一般對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者不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因此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04∶H4從醫院獲得超廣譜β-內酰胺酶耐藥基因的可能性很小。該菌株嚴重的抗藥性,非??赡苁羌仪菁倚箫曫B過程濫用抗生素的結果。
我國研究EHEC疫情逾20年
感染性腹瀉在我國十分常見。如有O104∶H4病例輸入,我們能夠識別嗎?
徐建國說,盡管新發現的O104∶H4剛剛闖入視野,但對于EHEC病原學與疫情防控研究,我國已有20多年歷史。1987年,國內CDC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即開始對大腸桿菌O157∶H7展開研究,建立了過硬的診斷技術。1999年春夏,蘇皖腹瀉病人中174人突發不明原因腎衰和其他臟器衰竭死亡。該所通過細菌學診斷技術快速查明致病原為大腸桿菌O157∶H7,并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證實,致病原源于農村庭院飼養的攜帶病原菌的家畜家禽,及時控制了2萬余人感染的特大疫情。
徐建國透露,通過罕見病原菌診斷技術儲備,該所既備有O104的診斷血清,也備有針對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基因診斷試劑和方法,包括志賀毒素、溶血素、 EAE毒力島、菌毛等。國家層面可以隨時啟用實驗室應急診斷,必要時也可以通過既定通道,快速培訓開啟省、市、縣各級實驗室應急診斷。
預防不要忽略家畜家禽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EHEC感染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凡是體內染有該菌的人及帶菌家畜、家禽等都可傳播。動物作為傳染源的作用尤其重要。對于與 O104∶H4同樣具有高致病性的O157∶H7的監測發現,可傳播該病菌的動物有牛、雞、羊、狗、豬等,也有從鵝、馬、鹿、白鴿的糞便中分離出 O157∶H7大腸桿菌的報道。其中以牛的帶菌率最高,可達16%。且牛一旦感染這種細菌,排菌時間至少為一年。
徐建國說,患病或帶菌動物往往是動物來源食品污染的根源。如牛肉、奶制品的污染大多來自帶菌牛。帶菌動物在其活動范圍內也可通過排泄的糞便污染當地的食物、草場、水源或其他水體及場所,造成病菌的傳播機會和范圍增大,危害極大。
徐建國強調,盡管我國近期赴德國旅游者人數有限,又未從疫情發生國家進口菜蔬,但無論是防御外來可能輸入的O104∶H4新病原和已有的O157∶H7老病原,還是預防所有的腸道傳染病,都需要注意手的衛生,以及食品和飲水衛生。
關鍵在及早發現規范診治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教授說,在我國存在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導致的腹瀉,主要是O157∶H7亞型所致。為了防止年老體弱等少數患者進展為溶血尿毒綜合征,關鍵在及早發現、規范診治。
王貴強表示,目前,我國還沒有將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亞型鑒定作為常規檢測內容,因此也缺少對各種亞型臨床特征的差別,特別是此次O104新型細菌亞型,還未在我國發現,因此對于這一病菌感染的疾病轉歸和臨床特征還不清楚。盡管抗菌藥物可以治療大腸桿菌,但治療后可加速毒素產生,將導致溶血尿毒癥性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因此,治療疑似腸出血大腸桿菌感染所致的腹瀉,不能使用抗生素,可以應用微生態制劑調整。
對于溶血尿毒綜合征的診治,王貴強坦言,仍然要強調早期干預。他指出,溶血尿毒綜合征的早期癥狀包括血色素降低、少尿、血尿等出血性傾向,以及心律加快、血壓增高等反應等。此時,醫生應積極采取對癥治療,預防急性腎衰竭的發生。
一旦病情進展為嚴重的溶血尿毒綜合征,除了進行補液、水化利尿等支持對癥治療外,還要采取血漿置換、透析等措施去除毒素,治療急性腎功能不全。針對溶血癥狀,應及時補充血小板,輸注血漿,預防繼發出血。同時,如發現患者仍存在細菌感染,應繼續使用三代頭孢等高級抗菌藥物,切忌繼續使用氨基糖甙類等腎毒性抗菌藥物。
王貴強教授特別強調,凡出現腹痛、腹瀉,特別是伴有發熱、急性血樣便腹瀉或有急性腎功能衰竭、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等溶血性尿毒綜合征臨床表現的患者,應盡快到專業醫療機構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