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1978年建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和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省屬三級醫院規模的中醫醫療機構,下設一所分院。
...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 > 醫院資訊 > 中醫腹瀉診治心得
青島市黃島區中醫醫院1978年建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和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省屬三級醫院規模的中醫醫療機構,下設一所分院。
... [ 詳細 ]
暫無內容
時間:2012-11-14 16:11來源:求醫網
-5-23,楊某某,男性,45歲,工人,漢族,已婚。主訴:腹瀉6個月。現病史:患者訴平素飲食不規律而致腹瀉,日大便2次,成稀軟便,稍進冷食則腹瀉,常發胃脘部痞悶,西醫診斷為:慢性腸炎。經治療后不效(具體治療不詳)。現癥見:胃脘痞悶,腹脹滿,食后益甚,稍進冷食則腹瀉;察其舌淡苔白、略滑,診其脈沉。中醫診斷:腹瀉。辨證:脾腎陽虛,痰濕內盛。西醫診斷:慢性結腸炎。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此應為脾腎陽氣不足,脾氣不升反下降,另脾腎陽不足而致水濕積而成痰,所以本病為脾腎陽虛為本,痰濕內盛為標,法當:溫腎暖脾,健脾利濕。方擬真武湯加減加味,處方:
制附子6g,太子參20 g,白術15 g,茯苓15 g,干姜15 g,炙甘草10 g,白扁豆15 g,陳皮12 g,山藥15 g,砂仁6 g。
3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復診:患者服上藥后效果不顯,仍腹瀉。查體:舌淡,苔白滑微黃,脈沉。患者仍有腹瀉,表明肝、脾、胃的升降功能仍未恢復正常,但患者舌苔已微黃,表明陽氣已開始升發,所以應重在調節肝、脾、胃的升降功能,方以半夏瀉心湯合四逆散加減:
姜半夏15 g,黃連6 g,甘草6 g,干姜15 g,太子參20 g,柴胡10 g,枳實10 g,白芍15 g,桂枝12 g,白術15 g,茯苓15 g,陳皮10 g。
7劑 每日一劑,每日3次,水煎服
復診:患者服藥后腹脹滿大減,腹瀉止,大便成形。查體:舌淡少苔,脈較前有力。表明脾升胃降的功能已經恢復,上方獲效,守上方繼服7劑。
復診:患者服上藥后諸癥皆消。
[體會]:
此患者病程已有六個月,而且發病季節是冬季,冬季嚴寒,天之陽氣不足,陰寒盛,春季天地之陽氣開始升發,天地萬物以榮,人體的陽氣也隨天地之陽氣升發,此患者春季后仍腹瀉不止,表明脾腎陽虛,陽氣不能升發,而痰濕之濁氣積而不化所致。如《素問·陰稱陽應象大論》所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另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對調節脾胃的功能有重要的作用,相反脾胃的功能失常也可以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脾氣不升反下降,致使肝氣不能升發,則內為寒變,所以更加重了腹瀉;再一方面,肛門的關閉功能失調也會加重五臟氣機的逆亂,如《素問·五藏別論》:“魄門亦為五臟使。”此患者肛門的關閉功能失調,長時間的腹瀉不止,會加重肝及脾胃的氣機失調;根據患者胃脘痞悶,腹脹滿,食后益甚,稍進冷食則腹瀉,舌苔微黃,舌淡,脈沉。綜合分析可知,本病病位在肝、脾、腎,病性為脾腎陽虛,痰濕內盛。前三劑藥以真武湯加減,重在補脾腎陽氣為主,雖然腹瀉仍不止,但是舌苔已微黃,表明陽氣已經開始升發,且有化熱之勢。因首診未用調肝、脾、胃氣機之藥,所以二診重在調節脾胃的升降功能和肝的疏泄功能,脾胃及肝的功能正常,所以腹瀉止,腹脹滿大減。本病雖為脾腎陽虛為本,痰濕內盛為標,前三劑也重在補脾腎陽氣,健脾利濕為主,但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脾胃的升降功能未改善,后又改用辛開苦降之品,重在調節肝、脾、胃臟腑的生理功能,臨床療效應較好。所以在治療疾病時一定要考慮到臟腑本身的生理功能,順其臟腑生理特點進行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