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始建于一九一九年七月,經過九十余年的奮斗與發展,現已成為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建、康復和急救于一體的市屬**三級甲... [ 詳細 ]
四季養生保健
時間:2012-11-20 16:28來源:求醫網
春季養生保健
春季飲食要掌握一個原則:根據氣溫變化,食物由溫補、辛甘逐漸轉為清淡養陰之品。
早春飲食取溫避涼。早春應適當吃些春筍、香椿、菠菜、柳芽、薺菜、蔥、姜、蒜、韭菜、芥菜等偏于溫補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參等溫熱補品,以免春季氣溫逐漸上升,加重身體內熱,損傷到人體正氣;應少食黃瓜、冬瓜、茄子、綠豆等性涼食物。
仲春飲食宜辛甘。適當進食山藥、紅棗、蜂蜜、芹菜等平補脾胃的食物,同時注意攝取足量的維生素,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少食酸性食物,以名傷用脾胃。
晚春飲食宜清補,可以適當選擇甘蔗汁、薺菜、百合、螺、鴨肉、苦瓜、紫菜、海帶、海蜇、綠豆等平補食物,少食辛辣、黏冷、肥膩之物。
適合春季飲用的祛斑靚膚茶
【材料】:桃花、檸檬、玫瑰花、紅棗等
【功效】:滋養肌膚,促進皮膚細胞更新,去除皮膚暗黃,提亮膚色,淡化色斑。
【備注】:孕婦忌用。
夏季養生保健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此時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人體出汗過多而容易丟失津液,因此夏季養生應該以清淡食物為主,避免傷津耗氣。
夏季飲食多清淡。夏季署熱,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應適當吃些清熱解毒的食物,蔬菜類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筍、黃瓜、冬瓜等;魚類如青魚、鯽魚、鰱魚等,這些食物能起到清熱解署、消除疲勞的作用,對中署和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夏季飲食宜補氣。可適當選擇一些滋陰補氣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桂圓、荔枝、花生、番茄等。多食,雜糧,蔬果以寒其體,但生冷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過于寒涼,損傷脾胃。夏季心氣旺盛,易傷人氣陰,在這個季節里,應以補氣養陰、清署熱為主,如冬瓜、西瓜、蓮藕、鴨肉等,不宜多食溫補、滋膩厚味之品。
適合夏季的善瑞百合參耳湯
【配料】:人參、百合、甘草、銀耳、茯苓等
【功效】:潤肺、清心、安神、補氣,對止咳、防肺癌有一定療效。
據《綱目拾遺》記載:百合“清痰火,補虛損”。
據《本草匯言》記載: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
據《國內中草藥匯編》記載:銀耳“補肺益氣,養陰潤燥”。[3]
秋季養生保健
中醫認為,“秋氣通于肺”,“肺乃氣之?!?,“氣乃人之根”。這一理論提示人們,秋季養生保健**順應時令的變遷,注意保養肺氣,避免發生呼吸系統疾患。
起居順時:秋季氣溫由熱轉涼,且晝熱晚涼,應做到祖國醫學所說“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以避晚涼,早起以從清爽,吸納新鮮空氣。要敞門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還應適度“秋凍”,不要急于多添衣服,注重耐寒鍛煉,以增強肌體對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
飲食潤燥:秋季氣候的特點是干燥,燥是秋令主氣。中醫認為肺是嬌臟,喜潤惡燥,然而燥邪最易犯肺,傷津耗液,使人發生鼻干咽燥、聲啞干咳、大便干結等所謂的“秋燥癥”。因此,為防燥邪為患,秋季宜多吃生津增液的食物,如芝麻、梨、藕、香蕉、蘋果、銀耳、百合、柿子、橄欖以及鴨肉、豬肺、龜、鱉、蜂蜜、蔬菜等以潤燥養肺,凡辛熱麻辣、煎烤熏炸等食物,宜少吃或不吃。
摩鼻健身:中醫理論認為“肺開竅于鼻”。不少人鼻黏膜對冷空氣過敏,秋風一吹,便不斷傷風感冒,打噴嚏,流清涕、咽痛、咳嗽。這類患者應從初秋起就開始做預防工作,每天堅持用冷水洗臉、洗鼻,然后按摩鼻部,做法是將兩拇指外側相互搓熱,沿鼻兩側(重點是鼻孔兩旁的“迎香”穴)上下按摩30次,每天1至2遍,以增強耐寒能力。
冬季養生保健
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天寒地凍人體血液循環減慢。中醫認為,此時寒邪強盛,易傷及人體陽氣,因此,冬季養生重在滋補。
冬季飲食宜滋補。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斂陽護陰。可適當選用羊肉、狗肉、蝦、韭菜、桂圓、木耳、栗子、核桃、甲魚等食物;多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蔬菜類如大白菜、圓白菜、白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
冬季忌食寒性物。冬三月草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于內,脾胃功能相對虛弱,若再食寒涼,宜損傷脾胃陽氣。因些冬季應少吃荸薺、柿子、生蘿卜、生黃瓜、西瓜、鴨等性涼的食物。同時,不要吃得過飽,以免引起氣血運行不暢,更不要飲酒御寒。
適合冬季的補血養血粥
【材料】:枸杞、紅棗、花生、蓮子、南瓜粉、小米、黑豆等。
【作用】:此粥能潤燥,安神,增強免疫力,補血養血,**,補充人體所需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據《本草綱目》記載:枸杞“滋腎潤肺,明目”;紅棗“補中益氣,養血生津”;黑豆“治水、消脹、下氣、治風熱而活血解毒,常食黑豆,可百病不生”。
據《滇南本草》記載:小米“主滋陰,養腎氣,健脾胃,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