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慢性腸炎存在的七個認知誤區
時間:2012-04-14 09:01來源:求醫網
對慢性腸炎存在的認知誤區
一、亂補營養和飽食:得了慢性腸炎后,很多患者擔心自己的身體,會很注意的吃很多營養品或補身體的食物,但是吃的同時也要合理健康飲食。
二、多吃素食,不敢吃葷腥:建議以腹瀉為主的腸炎患者,1)應少吃纖維素多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竹筍等,葉菜類也應適當控制,必要時可采用咀嚼后喝汁液吐渣的方法。2)飲食中適當增加瘦肉、魚、蛋、蕈類等,只要不過多,不太油膩,增加葷食時慢慢增加。3)腸炎患者應少食豆制品為好。
三、喝酒能殺死腸中的細菌:喝酒、吃辣會刺激胃腸道,導致胃腸道充血、蠕動加快、分泌增加,因此會加重膿血便、黏液便、腹瀉、腹痛等癥狀,影響疾病的恢復。
四、認為慢性結腸炎肯定有腹瀉癥狀:有的患者認為腸炎患者一定有腹瀉癥狀,自己大便干結難解,肯定不會是“慢性腸炎”。因此不理解自己大便干結,排便困難卻被診斷為“慢性腸炎”。原來“慢性腸炎”的診斷是一種病理診斷,主要依據是結腸的某一段或全部黏膜層和黏膜下層有輕度至重度炎癥。雖然大部分慢性腸炎患者可見到腹瀉,大便稀溏等癥狀,但有個別患者卻表現為大便干結或大便困難。因此,慢性結腸炎不一定會有腹瀉癥狀。
五、“慢性腸炎”當作“便秘”治:慢性腸炎的患者中有不少肛門墜脹、有里急后重、排便后便意不盡的患者。這些患者的大便往往并不干,多為稀溏,甚至每日大便2-3次。因為排便困難,而當作便秘服用通便藥,雖然服通便藥后大便會變得暢快些,但停藥后癥狀依舊,甚至排便更加困難,時間長了還會形成對通便藥的依賴性,治療更加困難,形成惡性循環。
六、將大便中的粘液當作“腸黏膜”:其實所謂的“腸黏膜”是團黏液。“黏膜”和“黏液”雖為一字之差,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黏膜是覆蓋在人體與外界相通的管腔表面的一層組織,有細胞腺體、血管等;黏液是由黏膜分泌的產物,就像鼻涕是由鼻腔黏膜所分泌的一樣……黏膜和黏液在外觀上是可以區別的。黏膜是有結構的組織,薄薄一片呈肉色,仔細觀察可發現樹枝樣分布的毛細血管;黏液無色透明,有時呈蛋清樣半透明,成堆或成團,沒有組織結構。
七、認為灌腸是治療慢性腸炎的較好方法:在不同的病型和不同的階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相當多的病例單獨采用灌腸療法其療效并不明顯,且癥狀緩解后容易復發。所以,灌腸療法不能完全代替其它的治療。對大部分腸炎患者,灌腸療法只能作為輔助療法。
☆===========沈陽胃腸醫院來院預約咨詢===========☆
咨詢電話:024-31513518
地址:沈陽市皇姑區長江北街19號(皇姑交警大隊斜對面)
醫院官方網址:http://www.ssy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