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概述
動脈硬化閉塞癥(簡稱ASO)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局部的表現,是全身性動脈內膜及其中層呈退行性、增生性改變,結果使動脈壁增厚、僵硬、迂曲和失去彈性,繼發性血栓形成,引起動脈管腔狹窄,甚至發生阻塞,使肢體出現相應的缺血癥狀的疾病。在周圍血管疾患中,動脈的狹窄、閉塞性或動脈瘤性病變,幾乎大部分都是由動脈硬化所引起。動脈硬化性病變一般是全身性疾患,好發于某些大、中型動脈,如腹主動脈下段、髂動脈和股動脈等處,上肢動脈很少累及。病變動脈增厚、變硬、伴有粥樣斑塊和鈣化,并可繼發血栓形成,致使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肢體出現缺血癥狀?;贾邪l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和趾或足發生潰瘍或壞死等臨床表現。
ASO是常見的的周圍血管疾病之一,近年來,尤其在我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發病率逐年提高。由于常可并發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嚴重時可發生肢體壞疽,截肢率和病死率都比較高,因此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
發病原因
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確切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目前公認的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高血脂、高血壓、吸煙及糖尿病。次要的危險因子如肥胖、精神社會因素、內分泌、遺傳等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
臨床分期
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分期---一般將臨床表現分為四期:
第一期:輕微主訴期。患者僅感覺患肢皮溫降低、怕冷,或輕度麻木,活動后易疲勞,肢端易發生足蘚感染而不易控制。
第二期:間歇性跛行期。當患者在行走時,由于缺血和缺氧,較常見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產生痙攣、疼痛及疲乏無力,必須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癥狀有所緩解,才能繼續活動。如再行走一段距離后,癥狀又重復出現。小腿間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變最常見的癥狀。
第三期:靜息痛期。當病變進一步發展,而側肢循環建立嚴重不足,使患肢處于相當嚴重的缺血狀態,即使在休息時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覺異常。疼痛一般以肢端為主。
第四期:組織壞死期。主要指病變繼續發展至閉塞期,出現營養障礙癥狀。在發生潰瘍或壞疽前,皮膚溫度降低,色澤為暗紫色。早期壞疽和潰瘍往往發生在足趾部,隨著病變的進展,感染、壞疽可逐漸向上發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癥狀。
臨床癥狀
早期由于動脈血管硬化,管腔變窄,血液循環障礙,供血及回流都不好。出現怕冷、麻木、足部皮膚干燥、趾端皮膚萎縮發硬或肌肉萎縮,進一步發展可出現小腿酸脹,易疲勞,行走時可出現間歇性跛行,患肢腓腸肌或足部脹痛。休息片刻后癥狀即能消失。再次行走后仍出現上述癥狀。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患肢怕冷、發涼加重夜間出現疼痛、初為隱痛,后為持續性痛,以至劇痛,劇痛也是本病的主要臨床癥狀之一.持續性劇痛常迫使病人屈膝抱足或垂足而坐,以減輕疼痛,病人徹夜難眠,表情痛苦,精神委靡、食欲不振、面黃肌瘦呈慢性消耗性面容,如壞死期并發感染可伴有發燒、寒顫、驚厥、抽風、昏迷等菌血癥或敗血癥.查體患肢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足涼、肌萎縮、膚色蒼白、發紺或潮紅、青紫變黑出現潰瘍或干濕性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