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找醫院 | 找醫生 | 查疾病 | 在線咨詢 | 百科 | 資訊 | 電話咨詢 | 疾病庫 | 專家訪談 | 經驗分享

王斌醫生個人網站

已通過求醫網 職業醫生資格認證
當前位置: 求醫網 > 王斌大夫個人網站 >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時間: 2015-09-24 02:21   來源: 求醫網

  一、概述

  該病是常見病。此病可后遺下肢水腫、繼發性靜脈曲張、皮炎、色素沉著、郁滯性潰瘍等,嚴重損害人們的健康。美國每年均有50萬人患本病,我國尚無統計數字,但并不少見。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部位已下肢髂骨靜脈段較多見。

  二、診斷

  1.多見于產后、盆腔術后、外傷、晚期癌腫、婚米或長期臥床的患者。

  2.期比那個交際,患肢腫脹發硬、疼痛,活動后加重,常伴有發熱、脈快。

  3.血栓部位壓痛,沿血管可捫及索狀物,血栓遠側肢體或全肢體腫脹,皮膚呈青紫色,皮溫降低,足背、脛后動脈搏減弱或消失,或出現靜脈性壞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靜脈時,則兩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顯水腫。血栓發生在小腿肌肉靜脈叢時,Homans征和Neuhof征陽性。

  4.后期血栓吸收機化,常遺留靜脈機能不全,出生淺靜脈曲張、色素沉著、潰瘍、腫脹等,稱為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分為:?周圍型。以血液倒灌為主。?中央型。以血液回流障礙為主。?混合型。既有血液倒灌,又有回流障礙。

  5.血栓脫落可致肺栓塞。

  6.放射性纖維蛋白原試驗、多普勒超聲及靜脈血流圖檢查,有助于診斷。靜脈造影可確定診斷。

  三、病因學

  19世紀中期,Virchow提出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至今仍為各國學者所公認。茲分述如下:

  (一)靜脈血流滯緩

  手術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導致周圍靜脈擴張,靜脈流速減慢;手術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內完全麻痹,失去收縮功能,術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臥床休息,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致使血流滯緩,誘發該病。據Borow

  報道手術持續時間與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有關系,手續持續時間1~2h 20%發病,2~3h 46.7%,3h以上在術后第2天發生。Sevitt從臨床上觀察證明血栓常起自靜脈瓣膜袋,靜脈連續處以及比目魚肌等處的靜脈竇,比目魚肌靜脈竇內的血流,是依靠肌肉松弛舒縮作用向心回流,因此它是血栓形成的易發部位,血栓也可發生在于無瓣膜,但易發生血栓,可能因被前方的有右髂總動脈壓迫所致。約24%髂外靜脈是有瓣膜的,在此瓣膜的近端也有相當高的血栓發生率。

  (二)靜脈壁的損傷

  1.化學性的損傷

  靜脈內注射各種刺激性的溶液和高滲溶液,如各種抗爭素、有機碘溶液、高滲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靜脈內膜,導致靜脈炎和靜脈血栓形成。

  2.機械性損傷

  靜脈局部挫傷、撕裂傷或者骨折碎片創傷均可產生靜脈血栓形成。股骨頸骨折損傷股總靜脈,骨盆骨折場能損傷總靜脈或其分支,均可并發髂骨靜脈血栓形成。

  3.感染性損傷

  化膿性血栓性靜脈炎由靜脈周圍感染灶引起,較為少見,如感染性子宮內膜炎,可引起子宮靜脈的膿毒性血栓性靜脈炎。

  (三)血液高凝狀態

  這是引起靜脈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種大型手術是引起高凝狀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強;術后血清前纖維蛋白溶酶活化劑和纖維蛋白溶酶兩者的遏制劑水平均有升高,從而使纖維蛋白溶解減少。脾切除術后由于血小板驟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型,燒傷或嚴重脫水使血液濃縮,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腫如肺癌胰腺癌,其他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結腸癌,當癌細胞破壞組織同時,常釋放許多物質,如黏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可降低抗凝血酶III的水平,從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劑量應用止血藥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狀態。

  上海中山醫院今年106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有600000000例可追蹤病因,其中手術后9例,惡性腫瘤患者9例,產后8例,慢性病長期臥床6例,動脈供血不良2例,盆腔腫塊壓迫4例,靜脈或靜脈內膜損傷4例,骨折臥床7例,外傷、手動后臥床9例,嘗試按斤的扎你或下蹲2例。有46例未發現明顯誘因。

  綜上所述,靜脈血流滯緩和血液高凝狀態是靜脈血栓形成的兩個主要原因。單一因素尚不能獨立致病,常常是2個或3個因素的綜合作用造成深靜脈血栓形成。例如產后深靜脈血栓發病率高,即是綜合因素所致。產后子宮內胎盤剝離能子啊短期內徐蘇止血,不致發生產后大出血,與血液的高凝狀態有密切關系。妊娠時胎盤產生大量雌激素,組越是達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高到非懷孕時的1000倍。雌激素促進肝臟產生各種凝血因子,同時妊娠末期體內纖維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狀態,產后再加臥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滯緩,從而有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傾向。單純血流滯緩不足以產生本病,有時伴有血管壁的損傷,如直接損傷、慢性疾病或遠處組織損傷,產生白細胞趨向因子,使白細胞移向血管壁。同樣,內皮細胞層出現裂隙,基層膜內膜下膠的顯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內膜,導致凝集過程的發生。

  四、臨床表現

  最常見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一側肢體的突然腫脹。患該病的患者,局部感疼痛,行走時加劇。輕者局部僅感沉重,站立時癥狀加重。體檢有以下幾個特征:?患肢腫脹。腫脹的發展程度,須依據每天用卷帶尺精確的測量,并與健側下肢對照粗細才可靠,單純依靠肉眼觀察是不可能的。這一體征對確診深靜脈血栓具有較高的價值,小腿腫脹嚴重時,長致組織張力增高。?壓痛。靜脈血栓部位常有壓痛。因此,下肢應檢查小腿肌肉、腘窩、內收肌管及腹股溝下方股靜脈。?Homans征。將足向背側急劇彎曲時,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靜脈血栓時,Homans征常為陽性。這是由于腓腸肌及比目魚肌被動伸長時,刺激小腿深靜脈引起。④淺靜脈曲張。腎靜脈阻塞可引起淺靜脈壓升高,發病1、2周后可使淺靜脈曲張。

  根據靜脈血栓的部位不同,可出現各種不同的臨床表現,茲分述如下:

  1.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

  雖然小腿深靜脈是術后最易發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時常被漏診。常見的癥狀有小腿部疼痛及壓痛,小腿部輕度腫脹或腫脹不明顯,Homans征可成陽性,淺靜脈壓常屬正常。

  2.股靜脈血栓形成

  絕大多數股靜脈血栓繼發于小腿深靜脈血栓。但少數股靜脈血栓也可單獨存在。體征為在內收肌管部位、腘窩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壓痛。患側小腿及踝部常出現輕度水腫,患肢靜脈壓較健側升高2~3倍。Homans征陽性或陰性。

  3.髂股靜脈血栓形成

  絕大多數股靜脈血栓繼發于小腿深靜脈血栓,但有時原發于髂股靜脈或髂靜脈。產后婦女’骨盆骨折、盆腔手術和晚期癌腫患者易發生。病變發生在左側下肢深靜脈較右側多2~3倍。這可能是由于左側髂骨總靜脈的行徑較長,部分左髂骨總靜脈腔受右髂骨總動脈壓迫的緣故。偶爾也可能由于左髂總靜脈與下腔靜脈交界處存在先天性網狀畸形。

  本病發病急驟,數小時內整個患肢出現疼痛、壓痛及明顯腫脹。股上部及同側下腹壁淺靜脈曲張。沿股三角區及股內收肌管部位有明顯壓痛。在股靜脈部位可摸到索條物,并壓痛。嚴重者,患肢皮色呈青紫,稱“股青腫”(phlegmasia cerullea dolens),提示患肢深淺靜脈廣泛性血栓形成,伴有動脈痙攣,有時可導致肢體靜脈型壞疽。全身癥狀一般不明顯,體溫上升不超過39℃,可有輕度心動過速和疲倦不適等癥狀,“股青腫”較罕見。

  五、鑒別診斷

  在該病的急性期和慢性期分別應和下列疾病相鑒別:

  (一)急性動脈栓塞

  本病也常表現為單側下肢的突發疼痛,與下肢靜脈血栓有相似之處,但急性動脈栓塞時肢體無腫脹,主要表現為足及小腿皮溫厥冷、劇痛、麻木、自主運動及皮膚感覺喪失,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搏動消失,有時股腘動脈搏動也消失,根據以上特點,鑒別較易。

  (二)記性下肢彌散性淋巴管炎

  本病發病較快,肢體腫脹,常伴有寒戰、高熱皮膚發紅,皮溫升高,淺靜脈不曲張,根據以上特點,可與下肢深靜脈血栓相鑒別。

  (三)淋巴水腫

  本病與下肢深靜脈血栓慢性期有相似之處。

  (四)其他疾病

  凡因術后、產后、嚴重創傷或全身性疾病臥床患者,突然覺小腿深部疼痛,有壓痛,Homans征陽性,首先應考慮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但需與下列疾病作鑒別:急性小腿肌炎,急性小腿纖維組織炎,小腿肌勞損,小腿深靜脈破裂出血及跟腱斷裂。后者均有外傷史,起病急驟,局部疼痛劇烈,伴小腿尤其踝部皮膚淤血斑,可資鑒別。

  對診斷確有困難者,除觀察臨床表現外,選擇上述一或兩種以上特殊檢查,即可確診。

  六、預防

  急性該病的預防措施包括:在鄰近四肢或盆腔靜脈周圍的操作應輕巧,避免內膜損傷。避免術后在小腿下墊枕以影響小腿深靜脈回流。鼓勵患者的足和趾經常主動活動,病囑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動作。盡可能的早期下床活動,必要時下肢穿醫用彈力長襪。特別對年老、癌癥或心臟病患者在胸腔、腹腔或盆腔大于手術后,股骨骨折后,以及產后婦女更為重視。此外,有下列幾種預防方法:

  1.機械預防方法

  國外采取跳板裝置或充氣長筒靴,或電刺激化靜脈血流加速,降低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

  2.藥物預防方法

  主要是對抗血液高凝狀態。目前應用的方法有兩種:

  (1)右旋糖酐:1975年Grubr認為右旋糖酐的預防作用在于:?削弱血小板活動,降低粘稠性;?改變纖維凝塊結構;?增加血栓易溶性;④有擴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環。常用的右旋糖酐70(平均分子量7~8萬)和國內常用的右旋糖酐40(平均分子量2~4萬),可在術前和術中應用,也可在麻醉開始晨用500ml,靜脈滴注,術后再用500ml,然后隔日用1次,共3次。

  1976年Verstrate指出,預防性應用右旋糖酐對婦科手術如經腹部或引導子宮切除術和矯形外科尤其是髖關節手術,可使血栓形成發病率明顯降低;對年齡超過40歲,施行腹部擇期行手術者,如胃、結腸、膽道或前列腺手術,并無明顯作用。

  (2)抗血小板黏聚藥物:近年來,國外采用潘生丁、腸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黏聚藥物,來預防該病,取得一定效果。一般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腸溶阿司匹林0.3mg,每日三次,聯合應用,效果較好。


分享贏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