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大肝病研究院指出:甲、乙兩型肝炎時病毒性肝炎中最為常見的類型,兩者在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特點及預后等方面差別較大。加強對它們的研究,對開展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大的意義。兩者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鑒別:
(1)病原學:病原體均為病毒。但甲型肝炎可能由一種或數種病毒引起,其病原為甲型肝炎病毒;而乙型肝炎可能只由一種病毒引起,其病原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
(2)傳播途徑:基本相似,均經口或血傳染,但甲型肝炎以經口傳染為主,而乙型肝炎以經血傳播為主。但乙型肝炎患者的唾液、尿液、精液、汗液均有傳染性,母嬰垂直傳染較多。
(3)發病年齡和季節:甲型肝炎主要侵犯兒童,尤以3~7歲學齡前兒童發病率**,且有明顯的季節性,多見于秋末冬初;而乙型肝炎無明顯的年齡界限,以20~49歲的青壯年多見,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4)潛伏期:甲型肝炎潛伏期為15~50天,一般較短,且起病較急,黃疸前期常有高熱;而乙型肝炎的潛伏可長達60~160天,發病隱襲,常表現為低熱型。
(5)實驗室檢查:甲型肝炎結果為:甲型肝炎抗體陽性,轉氨酶(谷丙轉氨酶與谷草轉氨酶)持續升高,一般只維持1~3周,麝香草酚濁度試驗陽性,早期可正常。乙型肝炎顯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轉氨酶持續升高,時間長達1~8個月或更長,這標志病情發展較重;麝香草酚濁度試驗結果常呈陽性,免疫球蛋白m正常。
(6)預后:甲型肝炎轉慢性肝炎、長期帶病毒者或肝硬化者較少見,乙型肝炎則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