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熱(rheumaticfever)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結締組織炎癥,主要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和皮下組織。臨床表現以心臟炎和關節炎為主,可伴有發熱、毒血癥、皮疹、皮下小結、舞蹈病等。急性發作時通常以關節炎較為明顯,但在此階段風濕性心臟炎可造成病人死亡。急性發作后常遺留輕重不等的心臟損害,尤以瓣膜病變最為顯著,形成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或風濕性瓣膜病。由于風濕熱造成的關節損害可自行回復,但心臟的損害不可逆,因此有人也以“舔過關節,狠咬心臟”來形容風濕熱。
風濕熱常用西醫藥治療
1.臥床休息
2.控制感染灶 常用青霉素G,80 萬μ~160 萬μ/d,肌注,共10~14 日。如青霉素過敏者用紅霉素30mg~40mg/d,分3~4 次服。
3.抗風濕治療 阿斯匹林用于關節炎、發熱及輕度心肌炎,開始80mg~100mg/kg·d,分4 次服。2~3 周后40mg~50mg/kg·d,總療程6~12 周。有明顯心臟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斯匹林無效者,給強的松1.5~2mg/kg·d,分4 次服,4 周后每3 日減1/3 量,總療程6 周;激素減量同時給阿斯匹林50mg/kg·d,至8 周后停藥。嚴重心肌炎伴心力衰竭者,可用地塞米松靜滴。
4.舞蹈癥的治療 舞蹈癥屬自限性病癥,可使用鎮靜劑如魯米那、安定等。
治療風濕病的偏方
一、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將中藥煎煮后,乘熱對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藥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現介紹幾種常用的配方。
1川、草烏各20g,白芷50g,羌活、獨活各50g,細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鐘,5~10天為一療程(貴州醫學院附院方)。
2海桐皮、桂枝、海風藤、路路通、寬筋藤、兩面針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鐘,連續使用1個月(《實用中醫內科學》方)。
3土鱉蟲12g,蘇木30g,大戟6g,尋骨風20g,水煎。每日1~2次。
4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3次。
5艾葉、紅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6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
二、外用膏藥
風濕性關節炎病在肌肉、關節、經脈,膏藥外貼可使藥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藥更有有利的一面。現將常用膏藥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干,貼于患處,用手掌將膏藥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并化膿者,不宜貼用。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2)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藥適量,以**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藥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于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藥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3)狗皮膏(膏藥):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藥加溫軟化后,貼于患處。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于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三、藥敷療法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藥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于肢體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3)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4)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于關節冷痛者。每次5~10分鐘即可見效。
(5)石蒜、生姜、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于關節疼痛,怕風畏寒者。
(6)如意金黃膏涂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于關節紅腫者。
(7)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藥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8)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涂敷患處。
(9)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10)綠豆粉和**清調敷患處。
風濕熱的發熱處理
風濕熱對小兒的健康危害較大,臨床應以及時的診斷,正確的治療來控制患兒病情,減輕患兒的痛苦。發熱雖然對風濕熱并不是一個主要的癥狀,亦不是一個特異性的表現,但對判斷風濕熱的治療效果,確定某些藥物的治療療程卻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發熱只是風濕熱的伴發癥狀之一,一般通過合理的抗風濕治療,在其心臟炎、多發性關節炎等癥狀好轉的同時,體溫即會隨之下降。
1、若以關節癥狀為主,或發熱明顯時,應選用阿司匹林,用量為80~100mg/kg/d,療程在8~12周左右。
2、若以心臟炎為主要表現,尤其伴心力衰竭者,應優選強的松。用量為2 mg/kg/d,服用2~4周后,逐漸減量,總療程12周左右。
此外,為清除鏈球菌感染,應同時予青霉素治療,療程在10~14天。青霉素過敏者改用紅霉素口服。在風濕熱急性期還應強調臥床休息,以減輕心臟負擔,有利于疾病的恢復。
一般經上述處理,發熱會逐漸得到控制乃至完全緩解。有少數身熱較高者,可適當采用藥物或物理降溫方法退熱。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用藥物降溫時,要注意患者有無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用量如何,以調整好用藥時間及藥量,以免造成體溫不升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