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熱的中醫療法
1、方藥:宣痹湯、二妙散、三仁湯加減化裁。
配方:蒼術20g,黃柏9g,防己10g,杏仁10g,薏苡仁20g,滑石30g,茵陳15g,蠶砂15g,川牛膝10g,茯苓10g,川革薜10g,澤瀉10g。
功效:濕為陰邪,積而為水,聚而成飲,凝而為痰,流注關節。其性重濁黏膩,易阻滯氣機,化熱損傷關節、臟腑,病情遷延纏綿難愈。其治首當調理臟腑氣機,靈活運用溫、燥、化、宣、通、滲等治濕大法
2、方藥:桂枝芍藥知母湯和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化裁。
配方:桂枝10g,炮附子6g,麻黃6g,防風10g,杏仁10g,白術10g,薏苡仁30g,白芍12g,知母10g,雞血藤15g,忍冬藤15g。
功效:病雖屬風寒濕熱錯雜為患,但仍有個偏盛或并重問題;以何為主,治亦有所側重。寒溫并用,化通兼施,反佐相輔,清開導引,審時度勢,擇善而取之。
3、方藥:銀翹散加減。
配方:銀花15g,連翹15g,薄荷6g,炒牛蒡子9g,板藍根30g,蘆根30g。
功效:本證屬風濕熱初起,由于風熱之邪上犯,起病急,變化快,熱勢高,除咽喉疼痛外,很快出現皮膚紅斑及關節紅腫熱痛諸癥,并可能有敗血癥出現。處方遣藥還應注意不能純用寒涼,易致寒閉邪熱,透達之品不可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