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體征
1.典型麻疹
(1)潛伏期:一般為10天±2天(6~21天),感染嚴重或經輸血獲得感染者潛伏期可短至6天,接受過免疫制劑(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或曾接種過麻疹疫苗而發病時,則潛伏期可延長至3~4周。在潛伏期末1~2天已可從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麻疹病毒。有些患者于接觸麻疹患者數小時后,可出現暫時性輕度上呼吸道癥狀及低熱,甚至有一過性皮疹,但甚罕見。麻疹典型病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前驅期、出疹期和恢復期(圖1)。
(2)前驅期:一般持續3~5天,體弱及重癥可延長至7~8天,而曾接種過麻疹疫苗或有被動免疫力者則可短至1天。此期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上呼吸道(包括眼結合膜)炎癥的卡他癥狀。有發熱、咳嗽、流鼻涕、流眼淚、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適。發熱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達39~40℃,嬰幼兒可發生高熱驚厥,年長兒或成人常訴頭痛、頭昏、乏力、嗜睡。咳嗽漸加重,多半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癥常下延至喉部、氣管、支氣管,咳嗽往往帶嘶啞聲,年幼兒甚至出現呼吸急促和困難。常伴胃納減退,甚至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體格檢查可見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顯,發病后2~3天可在第一磨牙對面的頰黏膜上出現科氏斑,為麻疹前驅期的特征性體征,有麻疹早期診斷價值。此種細小口腔內疹,呈白色,為0.5~1mm針尖大小,散在于鮮紅濕潤的頰黏膜上。初起時僅幾個,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擴散至整個頰黏膜,以及口唇內側、牙齦等處,也偶見于眼瞼結合膜上,極少發生于硬、軟腭。斑點數目少時易在日光下見到細小白點,周圍紅暈,數目眾多時可融合成片,僅見充血的頰黏膜上有細鹽樣突起顆粒。科氏斑一般維持2~3天,迅速消失,有時在出疹后1~2天還可見到。個別患者在前驅期開始時見到頸、胸、腹部出現風疹樣或猩紅熱樣或蕁麻疹樣皮疹,數小時內就消退,稱為前驅疹。有時在腭垂(又稱懸雍垂)、扁桃體、咽后壁、軟腭處可發現棕紅色斑點,出疹期初迅速隱去。
(3)出疹期:起病后3~5天當呼吸道卡他癥狀及發熱達高峰時開始出現皮疹,常在見到科氏斑后1~2天。首先從耳后發際出現淡紅色斑丘疹,漸及頭部前額、臉面、頸部,自上而下擴展至胸、腹、背,最后達四肢,直至手心腳底,2~3天就波及全身。皮疹以斑丘疹為主,開始時顏色鮮紅,壓之退色,大小不等,平均直徑2~5mm,分布稀疏分明,至出疹高峰時皮疹數目增多,聚集融合成片,色澤也漸轉暗,但疹間皮膚仍屬正常,偶見小皰疹或細小出血性皮疹。病情嚴重時,尤其伴有心肺衰竭時,皮疹顏色可突然轉暗,并快速隱退。隨出疹達到高峰全身中毒癥狀加重,體溫進一步升高,可達40℃以上,精神委靡、嗜睡倦怠,或終日煩躁不安,咳嗽加重有痰、唇舌干燥、咽極度充血、眼瞼浮腫,分泌物多。頸部淋巴結及肝脾腫大,肺部常聞干、濕啰音。胸部X線檢查,可見縱隔淋巴結增大,肺紋理增粗。普種疫苗前年代成人較少患野毒株麻疹病毒引起的自然感染,出疹期中毒癥狀成人常比小兒為重,皮疹也都密集,但并發細菌感染似較嬰幼兒為少。
(4)恢復期:在單純麻疹患者,當皮疹和中毒癥狀發展到高峰后,體溫常于12~24h內較快下降,隨之患者精神好轉,呼吸道癥狀減輕,但咳嗽常可延續較久,食欲大大好轉。一般體溫下降后2~3天皮疹按出疹順序依次消退,留下淺棕色色素沉著斑,伴糠麩樣細小脫屑,以軀干為多,2~3周內退盡。若無并發癥,單純麻疹自起病至疹退一般病程為10~14天。
2.非典型麻疹 根據麻疹病毒基因差異、毒力強弱,進入人體數量多少,以及患者年齡大小、健康狀況、營養優劣、免疫力的高低等,麻疹的臨床發展過程除大多為典型麻疹外,在部分病例尚可呈現以下非典型表現。
(1)重型麻疹:大多由于患者體質弱,有其他疾病,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或伴有繼發性細菌感染等,使麻疹病情加重,如中毒性麻疹,因麻疹病毒感染嚴重,起病不久即出現高熱40℃以上,伴有嚴重中毒癥狀,往往神志不清,反復驚厥,呼吸急促,唇指發紺,脈搏細速,皮疹密集,呈暗紅色,融合成片。皮疹可呈出血性,形成紫斑,甚至伴發內臟出血、嘔血、咯血、便血等(出血性麻疹),有時皮疹呈皰疹樣可融合成大皰(皰疹樣麻疹)。有些年幼體弱小兒麻疹皮疹疏淡,未能出透,未及手足心,或皮疹突然隱沒,體溫下降低于常溫,面色蒼白或青灰色(中醫稱白面痧),四肢厥冷,大多因心功能不全或循環衰竭引起(休克性麻疹),心率快速、脈搏細弱,呼吸不規則或困難。并發重癥細菌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或其他病毒性肺炎(腺病毒性肺炎)等也常屬重癥,常發生心力衰竭,病情重危,病死率高。
(2)輕型麻疹:大多因體內對麻疹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所致,如6個月前嬰兒尚留有來自母體的被動免疫抗體,或近期注射被動免疫制劑,或以往曾接種過麻疹疫苗,以及第二次感染發病者,都可表現為輕癥。輕型麻疹潛伏期可延長至3~4周,發病輕,前驅期短而不明顯,呼吸道卡他癥狀較輕,科氏斑不典型或不出現,全身癥狀輕微,不發熱或僅有低中度熱。皮疹稀疏色淡,病程較短,很少并發癥,但病后所獲免疫力,特異抗體上升滴度與患典型麻疹者基本相同。現已證實麻疹也有不少隱性感染或無皮疹型麻疹,只能依據病后血清特異抗體增加來證實。
(3)異型麻疹:主要發生在以往接種過麻疹滅活疫苗者,當接種4~6年后再接觸麻疹急性期患者,就可引起異型麻疹。潛伏期為7~14天,前驅期可突發高熱,達39℃以上,伴頭痛、肌痛、腹痛、乏力等,而上呼吸道卡他癥狀不明顯,可有干咳,多半無流鼻涕、眼淚、眼結合膜炎等。多數患者無典型科氏斑。起病后2~3天出現皮疹,從四肢遠端腕部、踝部開始,向心性擴散到達四肢近端及軀干,以下身為多,很少擴散到乳頭線以上部位,偶見于頭面部。皮疹一般呈黃紅色斑丘疹,有時呈2~3mm大小的小皰疹,有癢感,消退時不結痂,皮疹偶呈瘀點、瘀斑或蕁麻疹樣,常伴四肢水腫。呼吸道癥狀雖不嚴重,但肺部有時可聞啰音。X線檢查可見肺門淋巴結腫大及肺部片狀陰影。此種肺炎可反復延續1~2年。有些患者可表現為肝、脾腫大、肢體麻木、無力和癱瘓,也可臨床上不出現明顯皮疹,而有其他臟器病變癥狀。本病最重要的診斷依據為恢復期麻疹血凝遏制抗體及補體結合抗體滴度急劇上升。有報告異型麻疹患者都未找到致病的麻疹病毒,流行病學資料也指出本病無傳染性。
本病發病機制目前認為是在宿主部分免疫的基礎上產生對麻疹病毒超敏反應所引起。有研究指出滅活麻疹疫苗缺乏F蛋白抗原(滅活疫苗采用的甲醛破壞了F蛋白),故不能在人體中誘導抗F蛋白抗體,致使接受滅活疫苗者缺乏阻止麻疹病毒入侵和在宿主細胞內擴散的功能,而只產生H蛋白血凝遏制抗體(HI)。接種滅活疫苗數年后HI抗體逐漸下降,當再度接觸麻疹病毒時HI抗體在早期就迅速上升,10天即可高達1∶1280,但因缺乏F抗體不能阻止病毒在細胞間傳播,而引起異型麻疹。
(4)孕婦和新生兒麻疹:易感孕婦患麻疹病情相對較重,有報告54%因原發麻疹肺炎及其他呼吸道并發癥住院。孕婦患麻疹雖不像患風疹易使胎兒發生畸變,但常在妊娠早期引起死胎、稍晚可引起自然流產或死產和早產。患麻疹的孕婦分娩前可經胎盤將病毒傳給胎兒,使剛出生的新生兒也可發生麻疹,病情輕重不等,但往往無明顯前驅癥狀而發疹較多。故主張給患麻疹母親所產的新生兒在出生后就采用被動免疫,注射特異的免疫球蛋白。
胎兒可經胎盤獲得來自孕母的麻疹抗體,取得被動免疫力。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國際上廣泛采用麻疹疫苗后,育齡婦女由于對麻疹病毒的免疫力大多來自疫苗所誘導,其麻疹保護抗體的滴度大多低于患自然麻疹后獲得的抗體滴度,懷孕后通過胎盤傳遞給胎兒的抗體也少,出生后嬰兒麻疹抗體滴度很快下降至保護水平之下,故新生兒和小嬰兒麻疹患病率較普種疫苗前有所上升,一般病情不重。
(5)免疫低下者患麻疹:無論患先天性免疫缺陷或繼發性免疫低下(如腫瘤患者、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者、營養不良免疫力衰弱等),若發生麻疹常患重癥,病死率也較高,有報告腫瘤患者的麻疹常不出現皮疹,而一半以上可發生麻疹巨細胞肺炎,并容易并發腦炎。臨床不易得出確切麻疹診斷,只能依靠從受感染組織中找到麻疹病毒抗原。以往未患過麻疹的免疫低下者,特別是細胞免疫低下者,如遇到感染期麻疹患者,應采用特異免疫球蛋白進行足量被動免疫,越早越好,以預防發生麻疹或至少減輕病情,即使已接受過麻疹疫苗者也應如此。
2 用藥治療
至今尚無特殊抗麻疹病毒藥物,因此治療麻疹重點在加強護理、優化環境、對癥處理和預防并發癥、祖國醫學對治療麻疹有豐富經驗,應中西醫結合處理麻疹患者。
1.一般處理及對癥治療 患者應在家或送醫院隔離治療至少至出疹后5天,如并發肺炎應再延長隔離5~10天建議單間隔離,不與有呼吸道感染者接觸,專人護理更為恰當。居室應保持空氣新鮮、曬到日光、整潔溫暖、濕度適宜,但患者不宜直接吹風或過分悶熱。應臥床休息至體溫正常、皮疹消退。衣著被褥不可過多,以防高熱驚厥或出汗過多發生虛脫。口腔、鼻、眼及皮膚應保持清潔,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每天至少清洗口、鼻、眼2次。多喝溫開水或果汁補充水分,飲食宜富營養易消化,清淡為好,但不可忌葷忌油,恢復期食欲增加時可每天加一餐,以促進康復,特別要補充維生素A以提高免疫力,可口服20萬U/次,或10萬U/d,分2次。已證實患麻疹時給予足量維生素A可大大改善其預后。重視對癥治療,高熱時可給小劑量退熱劑或頭部冷敷,劇咳和煩躁不安者可試用少量鎮靜劑。為減輕中毒癥狀,特別對體弱多病者可在早期給予人血丙種球蛋白制劑0.2~0.6ml/kg體重,肌內注射,1次/d,共2次或3次。
2.中醫中藥治療 中醫認為麻疹系熱毒蘊于肺脾二經所致,治則為初熱期應驅邪外出,宜辛涼透表,可用宣毒發表湯或升麻葛根湯加減,外用透疹藥以促疹出,用生麻黃、芫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g,置鍋內煮沸,以其熱氣蒸熏患者,待藥汁稍冷后可用其擦洗面頸、四肢等,以助透疹,須注意保暖和防止燙傷。見形期(出疹期)治療宜清熱、解毒透疹,除繼續外用透疹藥蒸洗外,可內服清熱透表湯,熱癥重者可用三黃石膏湯或犀角地黃湯。體虛、面白、肢冷者宜用人參敗毒飲或補中益氣湯。收沒期(恢復期)熱降疹收時宜養陰清熱,可服沙參麥冬湯或竹葉石膏湯加減。
3.并發癥的治療
(1)肺炎:治療同一般肺炎,疑細菌感染時應選用1~2種抗菌藥物治療,中毒癥狀嚴重者可短程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癥狀好轉即減量停藥。缺氧者供氧,進食少可靜脈補液,總量及鈉鹽不宜過多,速度宜慢,以免增加心臟負擔。體弱、病重遷延不愈者可多次少量輸血或血漿,中藥可用麻杏石甘湯加減。
(2)喉炎:室內濕度宜增高,并蒸氣吸入,2次/d或3次/d,呼吸道梗阻缺氧者供氧,可選用抗生素及地塞米松靜脈滴注,煩躁者采用針灸及鎮靜劑有一定幫助,喉梗阻明顯者盡早考慮氣管插管或切開。
(3)心血管功能不全:應及時應用快速洋地黃類藥物如毒毛花苷K等緩慢靜脈注射,同時服用呋塞米(速尿)等利尿劑,可緩解病情。有外周循環衰竭者應按感染性休克處理。
(4)腦炎:處理基本同乙型腦炎,重點采用對癥治療,高熱者設法降溫,驚厥者止驚,昏迷、癱瘓者加強護理,防止褥瘡等。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至今尚無特殊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