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細胞瘤的發病機制是什么,專家指出:星形細胞腫瘤是膠質瘤常見的類型之一,它可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任何部位,成年人多見于大腦半球和丘腦底節區,兒童多見于幕下。發生在幕上者多見于額葉及顳葉,頂葉次之,枕葉較少見 腫瘤可累及兩個以上腦葉。為了能夠更好的治療星形細胞瘤,我們需要對它的發病機制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星形細胞瘤的發病機制是什么?下面看下專家的講解。
1.星形細胞瘤 腫瘤主要位于白質內,呈浸潤性生長,實性者無明顯邊界,多數不限于一個腦葉,向外生長可侵及皮質 向內可破壞深部結構,亦可經過胼胝體越過中線侵犯對側大腦半球 肉眼觀察質地灰紅色或灰白色,質地多較硬,半數左右的腫瘤呈部分囊性變,囊液淡黃透明, 蛋白質含量較高,靜置易自凝,稱為Froin征陽性。有囊性變的腫瘤可稱為“囊在瘤內”。而位于小腦的星形細胞瘤常為一個大囊,囊壁上有腫瘤結節,囊壁為纖維結締組織及神經膠質纖維構成,因此只切除腫瘤結節即可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此種腫瘤稱之為“瘤在囊內” 少數小腦星形細胞瘤為實質性,呈浸潤性生長,無明顯邊界,預后較囊性者差。
2.間變性或惡性星形細胞瘤 主要見于大腦內,瘤體較大,有時侵犯幾個腦葉或者越過中線侵犯對側大腦半球。瘤組織色灰紅,質地較軟,在腦內呈浸潤性生長,與周圍腦組織有一定的邊界。腫瘤細胞可向皮質浸潤生長,形成圍繞神經元周的“衛星現象”。有囊性變和小灶性出血壞死灶。
3.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生長緩慢,來源于神經上皮組織腫瘤。腫瘤好發于中線結構的腦白質部位和小腦半球,以發生在漏斗部位者最為典型,有時稱漏斗瘤;發生于視神經稱為視神經膠質瘤, 發生于前視路、下丘腦與腦干的腫瘤邊界欠清 ,多呈實質性, 血供豐富。
星形細胞瘤的發病機制是什么?以上就是專家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