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羊角風的患者不斷的曾多使得,人們對羊角風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發出了如那什么是羊角風呢?羊角風由于有哪些的類型呢?羊角風可以治愈嗎?等等的問題,下面我們來聽聽專家對羊角風的介紹吧。
羊角風學名稱為癲癇,又稱為“羊羔瘋”、“豬兒瘋”等,羊角風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據國內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國內癲癇的總體患病率為7.0‰,年發病率為28.8/ 10 萬,1年內有發作的活動性羊角風患病率為4.6‰。據此估計國內約有900萬左右的羊角風患者,其中500~600萬是活動性羊角風患者,同時每年新增加羊角風患者約40萬,在國內羊角風已經成為神經科僅次于頭痛的第二大常見病。
由于異常放電的起始部位和傳遞方式的不同,羊角風發作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可表現為發作性運動、感覺、自主神經、意識及精神障礙。引起羊角風的病因多種多樣。羊角風患者經過正規的抗羊角風藥物治療,約70%的患者其發作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其中50%~60%的患者經2~5年的治療可以痊愈,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地工作和生活。
目前普遍應用的是國際抗羊角風聯盟在1981年提出的羊角風發作分類方案。羊角風發作分為部分性/局灶性發作、全面性發作、不能分類的發作。2010年國際抗羊角風聯盟提出了最新的羊角風發作分類方案,新方案對羊角風發作進行了重新分類和補充。新方案雖然總結了近年羊角風學研究的進展,更為全面和完整。
部分性/局灶性發作:是指發作起始癥狀及腦電圖改變提示“大腦半球某部分神經元首先被激活”的發作。包括單純部分性發作、復雜部分性發作、繼發全面性發作。
全面性發作:是指發作起始癥狀及腦電圖改變提示“雙側大腦半球同時受累”的發作。包括失神、肌陣。
根據引起羊角風的病因不同,可以分為特發性羊角風綜合征、癥狀性羊角風綜合征以及可能的癥狀性羊角風綜合征。2001年國際抗羊角風聯盟提出的新方案還對一些關鍵術語進行了定義或規范,包括反射性羊角風綜合征、良性羊角風綜合征、羊角風性腦病。
特發性羊角風綜合征:除了羊角風,沒有大腦結構性損傷和其他神經系統癥狀與體征的綜合征。多在青春期前起病,預后良好。
癥狀性羊角風綜合征: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或者異常,包括腦結構異常或者影響腦功能的各種因素。隨著醫學的進步和檢查手段的不斷發展和豐富,能夠尋找到病因的羊角風病例越來越多。
可能的癥狀性羊角風綜合征或隱源性羊角風:認為是癥狀性羊角風綜合征,但目前病因未明。
反射性羊角風綜合征:指幾乎所有的發作均由特定的感覺或者復雜認知活動誘發的羊角風,如閱讀性羊角風、驚嚇性羊角風、視覺反射性羊角風、熱浴性羊角風、紙牌性羊角風等。去除誘發因素,發作也消失。
良性羊角風綜合征:指易于治療或不需要治療也能完全緩解,不留后遺癥的羊角風綜合征。
羊角風性腦病:指羊角風性異常本身造成的進行性腦功能障礙。其原因主要或者全部是由于羊角風發作或者發作間歇期頻繁的羊角風放電引起。大多為新生兒、嬰幼兒以及兒童期發病。腦電圖明顯異常,藥物治療效果差。包括West綜合癥、LGS、LKS以及大田原綜合癥、Dravet綜合征等。
不能分類的發作:由于資料不充足或不完整而不能分類,或在目前分類標準中無法歸類的發作(如痙攣性發作)
溫馨提示:如果患有羊角風的話一定要及時的治療,在治療的時候一定要聽從醫生的安排,按時按量的服用藥物,在生活和飲食上也要正確的護理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