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龍**院地處石油、石化企業中心區域,始建于1997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三級甲等醫院,是... [ 詳細 ]
大涎腺疾病診斷的影像學應用
時間:2012-10-31 19:53來源:求醫網
大涎腺包括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大涎腺病變的患者,大都是發現可疑腫塊、可疑梗阻、炎癥或彌漫性腺體腫脹,而去耳鼻喉科或口腔科就診。
很多大涎腺疾病可能不需要影像學檢查,通過觸診或視診或內鏡檢查就可診斷。但有時為了明確病變的內部質地、形態和與周圍結構的關系,需進一步,行影像學檢查。超聲檢查可用于淺表涎腺病變的診斷;一些深在病變,如浸潤性腮腺深葉腺樣囊性癌,可能需要CT、MRI或術前血管造影術來明確周圍神經的血管及顱底的侵犯。大涎腺疾病可分為腫瘤性病變、梗阻或炎癥性病變、系統疾病3大類。
1 腫瘤性病變
涎腺腫瘤MRI優于其他影像檢查。主要是因為有的腺體(例如腮腺)本身或其周圍含有豐富的脂肪,而腫瘤性病變呈長T1信號改變,在MRI的T1加權相上呈相對低信號,可清楚顯示腫瘤邊界、深度、浸潤類型 。
在MRI增強的脂肪遏制T1WI上,正常的骨髓、上下頜骨皮質、有豐富脂肪和孔(莖突孔、卵圓孔、圓孔)的顱底呈低信號,而腫瘤組織強化呈高信號,可清晰顯示神經、骨、血管與腦膜有無侵犯。腺樣囊性癌是累及小涎腺和舌下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腮腺和頜下腺最常見的3種腫瘤之一,它的神經周圍浸潤發生率很高(50%一60%) 。MRI平掃和增強的脂肪遏制T1WI在顯示顱底的顱神經和被腫瘤浸潤的神經上具有優勢。因此,如果大涎腺腫瘤出現顱神經癱瘓、腦膜刺激征、靜脈閉塞、腫瘤粘連固定于重要結構(如頸動脈)這些情況時,MRI檢查是一個較好選擇。
在MRI平掃和增強的T1上,不能區分組織成分, 因為幾乎所有腫塊都比原始腺體的信號低,所有涎腺腫瘤都能增強。在T1上,咽旁間隙、肌肉、骨的深部浸潤,提示惡性或少見的腺瘤包囊破裂。T2加權相對于預測涎腺腫瘤的良惡性可靠性達73%。大多數學者的觀點認為,T 2上高信號的腫塊是良性的,低于中等信號的腫塊是惡性的。也有些人認為,T2的信號強度沒有實際應用價值。一般來說,涎腺良性腫瘤,最常見的如多形性腺瘤,在 T2呈現高信號。良性包囊(黏液潴留囊腫、第一鰓裂囊腫、舌下囊腫、涎腺囊腫、假性囊腫)在T2也為高信號,但與出血、感染、高蛋白液體有關,在T1上可表現為中等信號。MRI增強有助于鑒別診斷:多形性腺瘤呈均質性強化;包囊會在其邊緣增強。很多像大涎腺惡性腫瘤如高級別粘液表皮樣癌、未分化癌、腺癌、鱗癌等,在T2上為低于中等信號。有部分大涎腺惡性腫瘤在T2上信號會較高,常見于低級別粘液表皮樣癌、腺樣囊性癌,而腺癌罕見。但有些良性大涎腺腫塊在T2上也可呈等或低信號,如腺淋巴瘤在T2上常呈中等、低或混雜信號;慢性涎腺炎,如干燥綜合征、米庫利奇病(淋巴細胞性淚腺涎腺慢性腫大)、放射性涎腺炎所致的腫塊,在T2呈低信號。若僅依靠T2上的信號強度來進行診斷,會有25%的誤診率。
大涎腺腫塊的CT值可以區分良性包囊與實體瘤、脂肪瘤與其他非脂肪性腫塊,但不能進行組織學診斷。因為大部分實體瘤和非實體瘤具有相似的CT值。盡管高級別惡性腫瘤的腺體組織不規則浸潤,均能被CT所顯示,但CT對于病變組織學診斷的準確率僅達60~70%,對于疾病程度,CT準確率低于MRI。對于懷疑大涎腺腫瘤的檢查,筆者推薦MRI。當然,MRI對于大涎腺新生物病變組織學診斷的準確率也達不到100% 。因此細針抽吸活檢常用于大涎腺腫瘤的診斷。
很多大涎腺疾病可能不需要影像學檢查,通過觸診或視診或內鏡檢查就可診斷。但有時為了明確病變的內部質地、形態和與周圍結構的關系,需進一步,行影像學檢查。超聲檢查可用于淺表涎腺病變的診斷;一些深在病變,如浸潤性腮腺深葉腺樣囊性癌,可能需要CT、MRI或術前血管造影術來明確周圍神經的血管及顱底的侵犯。大涎腺疾病可分為腫瘤性病變、梗阻或炎癥性病變、系統疾病3大類。
1 腫瘤性病變
涎腺腫瘤MRI優于其他影像檢查。主要是因為有的腺體(例如腮腺)本身或其周圍含有豐富的脂肪,而腫瘤性病變呈長T1信號改變,在MRI的T1加權相上呈相對低信號,可清楚顯示腫瘤邊界、深度、浸潤類型 。
在MRI增強的脂肪遏制T1WI上,正常的骨髓、上下頜骨皮質、有豐富脂肪和孔(莖突孔、卵圓孔、圓孔)的顱底呈低信號,而腫瘤組織強化呈高信號,可清晰顯示神經、骨、血管與腦膜有無侵犯。腺樣囊性癌是累及小涎腺和舌下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腮腺和頜下腺最常見的3種腫瘤之一,它的神經周圍浸潤發生率很高(50%一60%) 。MRI平掃和增強的脂肪遏制T1WI在顯示顱底的顱神經和被腫瘤浸潤的神經上具有優勢。因此,如果大涎腺腫瘤出現顱神經癱瘓、腦膜刺激征、靜脈閉塞、腫瘤粘連固定于重要結構(如頸動脈)這些情況時,MRI檢查是一個較好選擇。
在MRI平掃和增強的T1上,不能區分組織成分, 因為幾乎所有腫塊都比原始腺體的信號低,所有涎腺腫瘤都能增強。在T1上,咽旁間隙、肌肉、骨的深部浸潤,提示惡性或少見的腺瘤包囊破裂。T2加權相對于預測涎腺腫瘤的良惡性可靠性達73%。大多數學者的觀點認為,T 2上高信號的腫塊是良性的,低于中等信號的腫塊是惡性的。也有些人認為,T2的信號強度沒有實際應用價值。一般來說,涎腺良性腫瘤,最常見的如多形性腺瘤,在 T2呈現高信號。良性包囊(黏液潴留囊腫、第一鰓裂囊腫、舌下囊腫、涎腺囊腫、假性囊腫)在T2也為高信號,但與出血、感染、高蛋白液體有關,在T1上可表現為中等信號。MRI增強有助于鑒別診斷:多形性腺瘤呈均質性強化;包囊會在其邊緣增強。很多像大涎腺惡性腫瘤如高級別粘液表皮樣癌、未分化癌、腺癌、鱗癌等,在T2上為低于中等信號。有部分大涎腺惡性腫瘤在T2上信號會較高,常見于低級別粘液表皮樣癌、腺樣囊性癌,而腺癌罕見。但有些良性大涎腺腫塊在T2上也可呈等或低信號,如腺淋巴瘤在T2上常呈中等、低或混雜信號;慢性涎腺炎,如干燥綜合征、米庫利奇病(淋巴細胞性淚腺涎腺慢性腫大)、放射性涎腺炎所致的腫塊,在T2呈低信號。若僅依靠T2上的信號強度來進行診斷,會有25%的誤診率。
大涎腺腫塊的CT值可以區分良性包囊與實體瘤、脂肪瘤與其他非脂肪性腫塊,但不能進行組織學診斷。因為大部分實體瘤和非實體瘤具有相似的CT值。盡管高級別惡性腫瘤的腺體組織不規則浸潤,均能被CT所顯示,但CT對于病變組織學診斷的準確率僅達60~70%,對于疾病程度,CT準確率低于MRI。對于懷疑大涎腺腫瘤的檢查,筆者推薦MRI。當然,MRI對于大涎腺新生物病變組織學診斷的準確率也達不到100% 。因此細針抽吸活檢常用于大涎腺腫瘤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