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的西醫治療方法
時間:2015-03-23來源:求醫網
一、治療
1.非手術療法:仍為本型的基本療法,尤其是在早期的中央型(上肢型)及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患者,約近半數病例可獲得較明顯的療效。但在進行中應密切觀察病情,切忌任何粗暴的操作及手法。一旦病情加劇,應及早施術,以防引起脊髓變性。
2.手術療法
(1)手術病例選擇:
①急性進行性頸脊髓受壓癥狀明顯、經臨床檢查或其他特種檢查(MRI、CT檢查等)證實者,應盡快手術。
②病程較長、癥狀持續加重而又診斷明確者。
③脊髓受壓癥狀雖為中度或輕度,但經非手術療法治療1~2個療程以上無改善而又影響工作者。
(2)手術入路及術式:視病情、患者全身狀態、術者技術情況及手術操作習慣不同等選擇最為有效的手術入路及術式。
①手術入路:對以錐體束受壓癥狀為主者,原則上采取前方入路。而對以感覺障礙為主、伴有頸椎椎管狹窄者,則以頸后路手術為主。對兩種癥狀均較明顯者,視術者習慣先選擇前路或后路,1~3個月后再根據恢復情況決定需否另一入路減壓術。
②手術術式:對因髓核突出或脫出所致者,先行髓核摘除術,之后酌情選擇界面內固定術、植骨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植入術。對因骨刺壓迫脊髓所致者。可酌情選擇相應的術式切除骨贅。施術椎節的范圍視臨床癥狀及MRI檢查結果而定,原則上應局限于受壓的椎節。后路手術目前以半椎板切除椎管成形術為理想,操作時應注意減壓范圍要充分,盡量減少對椎節穩定性的破壞。
(3)重視手術后護理、后繼治療及康復措施:應像對待手術一樣認真,切不可因掉以輕心而發生意外。
二、預后
因椎間盤突出或脫出所致者預后較佳,痊愈后如能注意防護則少有復發者;脊髓型頸椎病中央型者對各種療法反應收效較快,預后亦多較滿意;椎管矢狀徑明顯狹小伴有較大骨刺或后縱韌帶鈣化者,預后較差;病程超過1年且病情嚴重者,尤其是脊髓已有變性者,預后最差;高齡患者,特別是伴有全身嚴重疾患或主要器官(肝、心、腎等)功能不佳者,預后亦差。
查看更多關于脊髓型頸椎病的西醫治療方法的相關常識>>

神經科疾病
- 植物神經紊亂
- 運動障礙疾病
- 神經康復
- 顱腦脊髓感染
- 重癥肌無力
- 癲癇病
- 運動神經元病
- 神經內科
- 硬化癥
- 癱瘓
- 脊髓損傷
- 脊髓空洞
- 脊髓病變
- 肌營養不良
- 肌肉萎縮
- 格林巴利
- 共濟失調
- 抽動癥
- 羊癲瘋
- 羊角風
- 頭痛
- 神經衰弱
- 腦膜炎
- 特發性震顫
- 多發性硬化
- 神經性厭食癥
- 神經炎
- 脊髓型頸椎病
- 眩暈癥
- 腦疝
- 外傷性癲癇
- 顳葉癲癇
- 原發性癲癇
- 難治性癲癇
- 額葉癲癇
- 結核性腦膜炎
- 急性脊髓炎
- 腦病
- 帕金森病
- 偏頭疼
- 帕金森綜合癥
- 肋間神經痛
- 阿爾茨海默病
- 肌營養不良癥
- 臂叢神經痛
- 不安腿綜合征
- 叢集性頭痛
- 瘋牛病
- 高血壓腦病
- 記憶障礙
- 面神經炎
- 腦梗死
- 腦炎
- 失語癥
- 視神經脊髓炎
- 視神經炎
- 細菌性腦膜炎
- 煙霧病
- 周圍神經炎
- 蛛網膜炎
- 坐骨神經痛
- 脊骨神經

- 脊髓型頸椎病治療方法 |
- 脊髓型頸椎病病因 |
- 脊髓型頸椎病飲食 |
- 脊髓型頸椎病專家 |
- 脊髓型頸椎病醫院
- 脊髓型頸椎病治療指南 |
- 脊髓型頸椎病癥狀 |
- 脊髓型頸椎病檢查 |
- 視頻 |
- 脊髓型頸椎病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