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的西醫治療
時間:2015-03-24來源:求醫網
腹瀉病的治療原則為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合理用藥。
1.急性腹瀉的治療
(1)脫水的防治:脫水的預防和糾正在腹瀉治療中占極重要的地位,世界衛生組織(WH0)推薦的口服補液鹽(0RS)進行口服補液療法具有有效,簡便,價廉,安全等優點,已成為主要的補液途徑,是腹瀉治療的一個重要進展,口服補液治療是基于小腸的Na -葡萄糖耦聯轉運機制,小腸微絨毛上皮細胞刷狀緣上存在Na -葡萄糖的共同載體,只有同時結合Na 和葡萄糖才能轉運,即使急性腹瀉時,這種轉運功能仍相當完整,動物實驗結果表明,ORS溶液中Na 和葡萄糖比例適當,有利于Na 和水的吸收,ORS中含有鉀和碳酸氫鹽,可補充腹瀉時鉀的丟失和糾正酸中毒。
①預防脫水:腹瀉導致體內大量的水與電解質丟失,因此,患兒一開始腹瀉,就應該給口服足夠的液體并繼續給小兒喂養,尤其是嬰幼兒母乳喂養,以防脫水,選用以下方法:
A.ORS:本液體為2/3張溶液,用于預防脫水時加等量或半量水稀釋以降低電解質的張力,每次腹瀉后,2歲以下服50~100ml;2~10歲服100~200ml;大于10歲的能喝多少就給多少,也可按40~60ml/kg,腹瀉開始即服用。
B.米湯加鹽溶液:米湯500ml+細鹽1.75g或炒米粉25g+細鹽1.75g+水500ml,煮2~3min,用量為20~40ml/kg,4h服完,以后隨時口服,能喝多少給多少。
C.糖鹽水:白開水500ml+蔗糖10g+細鹽1.75g,用法用量同米湯加鹽溶液。
②糾正脫水:小兒腹瀉發生的脫水,大多可通過口服補液療法糾正,重度脫水需靜脈補液。
A.口服補液:適用于輕度,中度脫水者,有嚴重腹脹,休克,心腎功能不全及其他較重的并發癥以及新生兒,均不宜口服補液,分兩個階段,即糾正脫水階段和維持治療階段。
a.糾正脫水階段:糾正脫水應用0RS;補充累積損失量,輕度脫水給予50ml/kg;中度脫水50~80ml/kg,少量多次口服,以免嘔吐影響療效,所需液量在4~6h內服完。
b.維持治療階段:脫水糾正后,ORS以等量水稀釋補充繼續丟失量,隨丟隨補,也可按每次10ml/kg計算,生理需要量選用低鹽液體,如開水,母乳或牛奶等,嬰幼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代謝率高,應注意補充生理需要量。
B.靜脈補液:重度脫水和新生兒腹瀉患兒均宜靜脈補液。
第1天補液:包括累積損失量,繼續損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a.累積損失量:根據脫水程度計算,輕度脫水50ml/kg,中度脫水50~100ml/kg,重度脫水100~120ml/kg。
溶液電解質和非電解質比例(即溶液種類)根據脫水性質而定,等滲性脫水用1/2~2/3張含鈉液,低滲性脫水用2/3等張含鈉液,高滲性脫水用1/3張含鈉液。
輸液滴速宜稍快,一般在8~12h補完,約每小時8~10ml/kg。
對重度脫水合并周圍循環障礙者,以2∶1等張液20ml/kg,于30~60min內靜脈推注或快速滴注以迅速增加血容量,改善循環和腎臟功能,在擴溶后根據脫水性質選用前述不同溶液繼續靜滴,但需扣除擴溶量,對中度脫水無明顯周圍循環障礙不需要擴溶。
b.繼續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能口服則口服,對于不能口服,嘔吐頻繁,腹脹者,給予靜脈補液,生理需要量每天60~80ml/kg,用1/5張含鈉液補充,繼續損失量是按“失多少補多少”,用1/2~1/3含鈉溶液補充,兩者合并,在余12~16h補完,一般約每小時5ml/kg。
第2天補液:補充繼續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能口服者原則同預防脫水,需靜脈補液者,將生理需要量和繼續丟失量兩部分液體(計算方法同上所述)一并在24h均勻補充。
(2)糾正酸中毒:輕,中度酸中毒無需另行糾正,因為在輸入的溶液中已含有一部分堿性溶液,而且經過輸液后循環和腎功能改善,酸中毒隨即糾正,嚴重酸中毒經補液后仍表現有酸中毒癥狀者,則需要用堿性藥物,常用的堿性藥物有碳酸氫鈉和乳酸鈉,在無實驗室檢查條件時,可按5%碳酸氫鈉5ml/kg或11.2乳酸鈉3ml/kg,可提高CO2結合力5mmol/L,需要同時擴充血容量者可直接用1.4%碳酸氫鈉20ml/kg代替2∶1等張液,兼擴溶和加快酸中毒糾正的作用,已測知血氣分析者,按以下公式計算:
需補堿性液數(mmol)=(60-CO2結合力)×0.3×體重(kg)/2.24=BE×0.3×體重(kg)
5%碳酸氫鈉(ml)=BE×體重(kg)/2
補入堿性藥物先用半量。
(3)鉀的補充:低鉀的糾正一般按KCl 2~4mmol/(kg·d)或10%KCl 3ml/(kg·d),濃度常為0.15%~0.3%,切勿超過0.3%,速度不宜過快,至少在6h以上補給,患兒如能口服,改用口服,一般情況下,靜脈補鉀,需腎功能良好,即見尿補鉀,但在重度脫水患兒有較大量的鉀丟失,補液后循環得到改善,血鉀被稀釋,酸中毒糾正,鉀向細胞內轉移,所以易造成低血鉀,重度脫水特別是原有營養不良或病程長,多天不進食的患兒,及時補鉀更必要,一般補鉀4~6天,嚴重缺鉀者適當延長補鉀時間。
(4)鈣和鎂的補充:一般患兒無須常規服用鈣劑,對合并營養不良或佝僂病的患兒應早期給鈣,在輸液過程中如出現抽搐,可給予10%葡萄糖酸鈣5~10ml,靜脈緩注,必要時重復使用,個別抽搐患兒用鈣劑無效,應考慮到低鎂血癥的可能,經血鎂測定,證實后可給25%硫酸鎂,每次給0.2ml/kg,2~3次/d,深部肌注,癥狀消失后停藥。
(5)飲食治療:飲食治療目的在于滿足患兒的生理需要,補充疾病消耗,并針對疾病特殊病理生理狀態調整飲食,加速恢復健康,強調腹瀉患兒繼續喂養,飲食需適應患兒的消化吸收功能,根據個體情況,分別對待建議參考患兒食欲,腹瀉等情況,結合平時飲食習慣,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并適當補充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母乳喂養者應繼續母乳喂養,暫停輔食,縮短每次喂乳時間,少量多次喂哺,人工喂養者,暫停牛奶和其他輔食4~6h后(或脫水糾正后),繼續進食,6個月以下嬰兒,以牛奶或稀釋奶為優選食品,輕癥腹瀉者,配方牛奶(formula milk)喂養大多耐受良好,嚴重腹瀉者,消化吸收功能障礙較重,雙糖酶(尤其乳糖酶)活力受損,乳糖吸收不良,全乳喂養可加重腹瀉癥狀,甚至可引起酸中毒,先以稀釋奶,發酵奶,奶谷類混合物,去乳糖配方奶喂哺,每天喂6次,保證足夠的熱量,逐漸增至全奶,6個月以上者,可用已經習慣的平常飲食,選用稠粥,面條,并加些植物油,蔬菜,肉末或魚末等,也可喂果汁或水果食品。
查看更多關于小兒腹瀉的西醫治療的相關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