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桿菌病(波狀熱)
布氏桿菌病的發病原因是什么
布氏桿菌病的病原為布氏桿菌,是一組球桿狀的革蘭氏陰性菌。本菌含有20余種蛋白原和脂多糖,其中脂多糖(內毒素)在致病中起重要作用。傳染源以生、羊,豬為主,病原菌存在于病畜的組織、尿、乳液、產道分泌物、羊水、胎盤及羔體內,布氏桿菌病可由直接接觸受染動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飲用未經消毒的牛奶、羊奶或食入含有活的布氏桿菌的奶制品(如黃油和奶酪)而引起。罕有人與人間傳播者。布氏桿菌病以農村較多,是肉制品加工者、獸醫、農民和牧民的職業病。
布氏桿菌病經皮膚或黏液侵入人體后,可在局部被消滅,或在淋巴結中生長繁殖而形成感染灶,后侵入血循環。由于細菌和內毒素同時侵入可出現菌血癥、毒血癥等急性癥狀,病原菌侵入血循環后,易在網狀內皮系統如肝、脾、骨髓、淋巴結等處形成新的感染灶,并可多次侵入血循環而導致復發。
近年來城市布氏桿菌病發病率有所增高,也有因涮牛羊肉這一感染途徑而致病的報道,布氏桿菌病的流行病學已經從一個主要是職業相關性疾病變成一個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根據不同的傳染源和不同型的菌種,國際上將布氏桿菌分為幾個型,主要為羊型、牛型和豬型、綿羊付睪型、森林屬型和犬型,在我國流行的主要是羊型,次為牛型,少數為豬型,羊為主要的傳染源,分布最廣,與人接觸最多,菌種毒力強,臨床上癥狀重、易流行、細菌對光、熱及來蘇水都很敏感,但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數月,在乳制品、皮毛或水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
- 友情鏈接:
- 布氏桿菌病地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