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南昌曙光手足外科醫院 > > 手外傷患者術后康復護理
手外傷患者術后康復護理
時間:2012-10-24 15:40來源:求醫網
【摘要】 目的 探討手外傷患者術后康復護理對手功能康復的影響。 方法 加強手外傷康復訓練(感覺功能重建和運動功能)教育,做好患者心理護理、早期功能訓練,遵循早期訓練原則。 結果 例手外傷患者,經康復訓練及護理,腫脹、疼痛癥狀得到緩解,手的感覺功能重建和運動功能恢復得到改善。 結論 重視手外傷患者的健康護理,有利于提高手外傷患者術后生活自理能力、操作能力、安全保護能力和維持良好的手外形作用,具有一定的臨床護理意義。
【關鍵詞】 手外傷;功能障礙;康復護理
手是運動器官,在生活和勞動中最易遭受創傷,其發病率約占創傷總數的1/3以上[1]。手外傷后的功能障礙是因瘢痕攣縮、肌腱粘連、腫脹、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組織缺損、傷口長期不愈合等造成的運動和感覺功能障礙[2]。早期功能鍛煉,盡快恢復手外傷后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1 臨床資料
本組選取我院年1~12月收治的患者例,男例,女362例,年齡最小的8個月,最大74歲。其中壓軋傷865例,占57.2%,手部軟組織、骨組織等均有嚴重破壞;切割鋸傷630例,占41.7%,軟組織、神經、肌腱、血管等均有損傷;炸傷17例,占1.1%,均有兩個以上手指損傷及缺損。
2 康復護理要點
2.1 控制腫脹、疼痛的方法
2.1.1 抬高患肢
患手抬高過心臟位置,臥床時用手墊抬高患手,行走時用三角巾懸掛或用支具固定患肢,有利于降低血管的壓力,改善靜脈回流,減輕腫脹。避免過高,防止減少動脈血流。
2.1.2 物理、中藥治療
利用紅外線照射患手、蠟療、超聲波、音頻及中藥浸浴患手,加強患肢血液循環,增強血管通透性,減輕組織水腫及疼痛。
2.1.3 疼痛評估
創傷、手術、術后固定與特殊體位、功能鍛煉、特殊治療等均可導致疼痛。疼痛可使機體釋放5-羥色胺,有強烈收縮血管作用,如不及時處理,可導致血管腔閉塞或血栓形成,影響治療效果。正確評估疼痛,合理有效鎮痛,可減輕或防止疼痛對身體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不利影響,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手功能康復。
2.1.4 疼痛干預
疼痛評分≤3,實施非藥物干預:如保持病室安靜舒適,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減輕患者心理壓力,避免加重疼痛的因素等,實施非藥物干預措施,如心理疏導、物理治療、音樂療法、治療和護理時動作輕柔等。疼痛評分4-6,實施非藥物治療,或遵醫囑給予弱阿片類與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疼痛評分≥7,實施非藥物治療,或遵醫囑給予強阿片類與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使用鎮痛劑后評估鎮痛效果。
2.2 感覺康復訓練
感覺康復訓練,是指幫助周圍神經損傷修復后的患者,學會感知由再生神經纖維傳入的、與原來性質不同的神經沖動,重建中樞與外周神經正確聯系的一類治療方法。
2.2.1 術后一周內
感覺脫敏和保護覺訓練:①脫敏訓練,由輕到重,首先用棉花摩擦敏感區,每天5次,每次1-2分鐘,直至患者耐受為止,然后讓患者觸摸不同的物品,如沙子、米粒、豆子、圓珠等,并進行抓握練習。再用功能小的電動振動器振動敏感區域皮膚,以鞏固患者的脫敏,最后用筆端或其他稍硬物件叩擊敏感區,以增加耐受力,若患者能耐受叩擊等刺激動作,脫敏訓練可逐步結束。②保護覺訓練,神經損傷修復的初期,患者因不能感知針刺、溫度及摩擦等變化,而容易受到傷害。用針刺或冷、熱、深壓刺激被訓練區,讓患者體會每一處感覺的特點,使患者重新建立感覺信息處理系統。
2.2.2 術后一周
定位覺訓練:用指尖或橡皮頭敲擊患手的掌側,讓患者用健手指出敲擊的部位,由睜眼到閉眼,每天3-4次,每次15-30分鐘。
2.2.3、術后三周
觸辯覺訓練:讓患者觸摸不同大小、形狀、質地的物件,并進行描述、比較,回答不正確時就睜眼再感覺一次,逐步恢復后再囑患者觸摸精細物件,進而過渡到紡織品的質地識別訓練,讓患者閉眼觸摸和感覺不同的織物如針織品、紡織品、毛皮等,每天5-6次,每次30分鐘,如能正確說出,感覺訓練可逐步結束。
訓練過程中,患者通過視覺進行指導和修正,使感覺訓練成為一個再接觸、再認識和再記憶的過程,視覺的修正,加強和明確的作用很重要,可幫助大腦皮質對外向感覺傳入建立可重復性記憶。
2.3 運動功能鍛煉
2.3.1 術后5-14天
早期保護性活動訓練,斷指再植術、拇指再造術①主動屈腕手指自然伸直,主動伸腕手指自然屈曲。②所有未受傷關節進行主動關節活動度和被動關節活動度練習。
2.3.2 術后3-4周
拆線后,傷口愈合,開始瘢痕按摩。采用推、揉、提捏等方法,隨著瘢痕組織老化,手法由輕到重,不斷變換位置,防治水泡及皮膚損傷。
2.3.3 術后4-5周
2.3.3.1 腕中立位進行全手指屈曲練習。
2.3.3.2 開始腕關節主動關節活動度和被動關節活動度練習。
2.3.3.3 開始肌腱滑移練習
伸肌腱滑移:保持腕背伸,MP由自然屈曲松弛位做主動過伸活動。
2.3.3.4 開始輕度功能鍛煉。
2.3.4 術后6-12周
2.3.4.1 繼續輕量功能鍛煉。
2.3.4.2 8周后開始漸進性抗阻練習,力量逐漸增加。
2.3.4.3 開始感覺測試,監測神經生長情況。
2.3.5 指導患者關節活動性練習
2.3.5.1 伸腕、屈腕,橈側和尺側等部位活動練習。
2.3.5.2 前臂旋前和旋后練習。
2.3.5.3 拇指腕掌指關節和各指間關節的屈曲和伸展練習。
2.3.5.4 拇指內收和外展,對指和對掌練習。⑤掌握禁忌證。
2.3.6 12周以后
2.3.6.1 作業練習
開始模擬生活和工作練習,如握筆、寫字、疊紙、編制、繪圖等練習握力及進行簡單的家務勞動。拾豆子、拼圖、刺繡、打字、編織等,可以改善手-眼協調性,增加手的靈巧性等。同時進行利手交換練習,如健側手寫字、洗衣、刷牙、單手擰毛巾等,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3.6.2 根據需要使用動力型支具幫助增加關節的活動度。
2.4 手腕部肌肉的自我牽拉訓練
2.4.1 屈腕練習
雙手手背相貼放于胸前,手指向下,肘關節向下運動,腕關節向上運動進行壓掌練習,以牽拉伸腕肌群。
2.4.2 伸腕練習
雙手手掌相貼放于胸前,手指向下,肘關節向上,腕關節向下運動。
2.5 橈側和尺側偏斜
增加橈側偏時,患側前臂放在桌子上,手掌向下,健側手放在患側手背,患手橈側向上牽拉;增加尺側偏時,患側前臂放在桌子上,手掌向下,健側手放在患側手背,患手尺側向上牽拉。
2.6 掌指關節屈伸練習
增加屈曲,患側手握拳,健手放在其上,手掌放在手指關節處,向掌側緩慢屈曲;增加伸直,患側四指并攏,健側四指放在其手指掌側,拇指放在背側將手掌緩慢向上抬起至最大范圍,也可進行手指交叉指屈肌牽拉練習。
3 心理護理
突如其來的手外傷事故對患者造成緊張、恐懼、焦慮情緒,手的傷殘程度不同和對手外觀要求不同等因素,給患者造成不同心理壓力;再植術后、血管神經修復術后的一定臥床休息,造成生活習慣的較大改變,可使患者焦慮、煩躁等,產生不良情緒,導致患者分泌過量的兒茶酚胺,其作用于心臟β受體,增加心肌耗氧,還可引起冠狀動脈及其分支發生痙攣,影響手術治療的效果[3]。護士應細致觀察,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根據心理狀態的不同給予及時有效的心理護理;鼓勵患者,盡量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日常生活需求,緩解患者緊張情緒,調動患者的積極性,配合各項治療和護理。同時做好與患者家屬和陪護人員的溝通,尤其是嬰幼兒、未成年患兒的家長,爭取多方配合,通過護患之間的良好交往、護士對患者的疏導,激發患者的信心,使患者正確對待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對前途樹立信心。
4 小結
例手外傷患者,經康復訓練及護理,腫脹、疼痛癥狀得到緩解,手的感覺功能重建和運動功能恢復得到改善。結論:重視手外傷患者的健康教育,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早期功能訓練,有利于提高手外傷療效。
參考文獻
[1 ] [2] 王澍寰.手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778-779
[3] 金振一,李華,黃幸坤,等。氟西汀對不穩定性心絞痛伴抑郁癥的療效觀察。心理衛生雜志,,3(1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