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底蘊:
1947年11月,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遠見卓識,運籌于胸,宏圖甫展,購置了田家園6號、9號民宅作為醫院用房,面積... [ 詳細 ]
歷史底蘊:
1947年11月,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遠見卓識,運籌于胸,宏圖甫展,購置了田家園6號、9號民宅作為醫院用房,面積... [ 詳細 ]
2015年07月01日停診信息(上午)
口腔修復科:顧新華
心血管內科:嚴卉
2015年07月01日停診信息(下午)
骨科:凌志恒
消化內科:章宏
時間:2012-11-06 14:22來源:求醫網
俗話說病從口入,一語道明飲食和疾病有極密切關系,泌尿系結石也不例外。結石形成的一些因素如結石成分、結石形成的促進物和遏制物,除和某些代謝疾病有關外,都可由食物代謝而產生。近年來曾有以調節飲食而取得有效降低泌尿系結石復發率的報道。飲食可影響尿成分及pH,從而影響結石成核和生長,但是隨意改變飲食看似有益實則有害。這就是說飲食治療必須建立在客觀證實的代謝紊亂基礎上,有的放矢方為良策。為了更準確地掌握飲食成分對尿成分和尿石形成的影響,現將飲食影響尿石形成的有關因素,分別討論如下。 1 鈣 在70%的尿結石中,草酸鈣單獨或和其他鈣鹽共同為主要成分。 Daudon等對份尿結石作紅外光譜分析,發現86%結石有草酸鈣,80%有磷酸鈣,鈣攝入和尿鈣呈線性關系,故認為攝入鈣增加則增加腎結石形成的危險性。然而現已證實,普遍推薦的限制飲食中鈣含量的做法,不但不能減少反而會增加腎結石的發生。低鈣飲食可促進腸道草酸鹽的吸收和引起高草酸尿,從而促進尿結石形成。相反高鈣飲料(380mg/L)雖可增加尿鈣排泄,但卻可明顯降低草酸的排泄,且草酸/鈣比值明顯下降。由于最大晶體產生于鈣和草酸比值為1:1時,故草酸增加對結晶形成的作用較鈣大得多。 Ettinger等報道給尿結石患者低鈣飲食,常常較正常鈣飲食危害性更大。而且Burtis等報道,很多尿石患者當用普通飲食時尿鈣較高,若食用高鈣低鈉飲食,尿鈣轉為正常。這主要是由于尿草酸排泄和鈣攝入成反比之故。 限制鈣的攝入尚可刺激維生素D3的分泌,促進骨重吸收增加尿鈣排泄,增加尿結石形成的危險性。高尿鈣分為3型:I型為非飲食依賴性; II型為飲食依賴性;III型為繼發于腎磷漏性。限制飲食鈣能降低尿鈣者,僅見于 I型和II型吸收性高尿鈣者,且僅II型可達正常范圍。因此,低鈣飲食僅可使II型吸收性高尿鈣者尿鈣降低,而且還必須伴以低草酸飲食,以免繼發高草酸尿。限制飲食鈣不宜用于其他型的高尿鈣者。 對絕經后婦女補鈣的作用尚存爭議。絕經前婦女補鈣僅在頭幾天可增加尿鈣,繼而由于遏制甲狀旁腺素及1,25雙羥維生素D3的合成而降低腸道對鈣的吸收從而降低口服鈣的作用。絕經后婦女有骨質疏松和維生素D及甲狀旁腺素代謝紊亂,加之老年人腸道鈣吸收能力下降,因而使口服補充鈣的作用受阻。基于上述原因,絕經后婦女補充鈣不會增加結石形成的危險性,即使有危險性,也只會發生在補鈣的頭幾個月,為謹慎計在此期較好增加飲水量。絕經后婦女有II型吸收性高尿鈣者,應和其他患有II型者一樣,必須應用低鈣低草酸飲食治療。 2 草酸鹽 由于大部分尿結石含有草酸鹽,因此降低尿草酸必將減少結石癥的發生。60%的尿草酸是由甘氨酸、羥乙酸和羥脯氨酸內源性代謝而來,25%一30%是飲食中維生素C代謝的最終產物,僅10%一15%來自飲食中的草酸鹽。另一報道正常人45%的尿草酸來自食物。目前尚無法降低內源性草酸的產生,雖對 I型原發性高草酸尿(缺乏過氧化物酶、丙氨酸及乙醛酸轉氮酶活性)和II原發性高草酸尿(缺乏甘油酸脫氨酶活性)者,用各種藥物包括反義寡核苷酸以阻止線粒體醛脫氨酶的轉錄等方法,均未取得顯效。減少外源性草酸的攝入可降低尿草酸的排泄。曾有報道,45%高草酸尿者對限制飲食中草酸鹽攝入有反應。很多結石形成者確有高草酸尿,且其草酸主要來源于飲食。 在正常情況下,飲食中的草酸僅8%一12%被吸收。腸道對草酸的吸收是被動的,依賴于腸腔內鈣的濃度。此外,腸道細菌可減少草酸的吸收,因此當腸道細菌不足和缺乏時,草酸的吸收將增加。腸道結合鈣可和草酸絡合而遏制草酸的吸收,因而降低飲食中的鈣可增加腸道對非結合草酸的吸收而導致高草酸尿。同樣的道理,脂肪吸收不良者因在腸道中鈣與脂肪結合成脂肪酸鈣,因而增加非結合草酸的吸收,加重高草酸尿。對這樣的患者降低飲食中草酸含量或口服鈣劑以降低非結合草酸的吸收,可收到治療作用。但鑒于大多數普通飲食中草酸含量少,而且吸收率也不高,故對無腸道疾病的高草酸尿結石患者,限制草酸攝入的作用難以預料。尿草酸的25%一30%系飲食中維生素C的代謝產物,可見飲食中維生素C對尿草酸及尿石形成具有重要性。雖然維生素C推薦劑量為60mg/d,但部分人群因各種原因攝入大量維生素C。對大量攝入維生素C能否明顯增加尿草酸排泄,從而導致草酸鈣結石的形成,尚存異議。近40年來關于維生素C對尿中草酸排泄的影響,作過大量的研究工作,劑量從1g到10g,時間從2d到6個月,其結果從無影響到明顯增加尿草酸。其差異主要在于尿草酸測定方法上。Wandzilak等證實正常人1—10g/d,共5d,并不增加尿草酸排泄。但Chalme和Cowley等報道,給尿石癥患者補充大劑量維生素C,會引起維生素C吸收不良并增加尿草酸水平。這主要是由于未吸收的維生素C在小腸的堿性環境下,經非酶途徑分解成草酸后經腸道吸收并排泄于尿所致。因此,對尿結石患者大劑量用維生素C尚需謹慎,且忌濃茶,勿大量食用巧克力和菠菜。 3 水眾所周知,慢性脫水及/或飲水量不足和尿石形成密切相關。海灘救生員和馬拉松運動員尿石癥發病率高,這一事實從反面說明多飲水可降低尿石癥的發生率,因為慢性脫水能增加尿比重和尿石形成物及尿酸的飽和度并降低尿pH,且在脫水情況下尿中尿酸鹽結晶可作為含鈣結石取向附生的模板。增加飲水可通過多種機制降低尿石形成的危險性,如加速晶體通過腎小管,減少其和具強吸附力表面的接觸時間。當然增加飲水量可稀釋尿中一些結石形成的遏制物如枸櫞酸和鎂的濃度,然而也可使誘發革酸鈣自發成核所需最小飽和度大為增加,這可能是由于稀釋了尿石形成促進因子所致。當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