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市第一人民醫院始建于1939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指導基層等任務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 [ 詳細 ]
骨關節炎與風濕或骨質增生是一回事嗎?
時間:2012-11-07 16:40來源:求醫網
年至年是世界“骨與關節”的十年,隨著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快,骨關節炎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然而,不少老年人都把骨關節炎和風濕、骨質增生畫上了等號,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結果上了不少江湖游醫的當。
一 骨關節炎是“假風濕”
這幾天秋風乍起,涼風襲來,不少老年人的關節又出現疼痛不適、甚至活動受限,成了靈敏的“天氣預報”。民間說起這種與天氣聯系緊密的癥狀,馬上就會認為是“風濕”。其實不然,骨關節炎患者也有“風濕”癥狀,但是經過風濕方面的生化檢查卻未見異常,這樣按“風濕”治療自然不會有任何效果。
因為“風濕”與骨關節炎的致病原因完全不同。所謂“風濕”類疾病是由于人體的免疫力降低而導致風濕病原體入侵造成;而骨關節炎的病因則主要是由于人體關節周邊血管老化,循環不足,造成關節軟骨營養缺乏,加上關節軟骨的長期負荷、承重,最終導致退行性病變。因此,骨關節炎多見于中老年人,特別是更年期后的女性。
二 “骨質增生”根本不用治
很多骨關節炎患者都是中老年人,就診經X線檢查時往往都會發現患處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現象,因而憂心忡忡,四處尋找醫生治療“骨質增生”。市面上也總是看到不少專治“骨質增生的專家”,我敢說全是騙人的游醫。因為在臨床上絕大部分骨質增生根本不用治,所以大醫院也從來沒有什么“骨質增生專科”。這是為何?
在醫學上,骨質增生實際上是一種生理現象,是客觀形成的。當病人處于初步癥狀“起步痛”時,即骨關節無法滿足行走起步所需的運動量時, 就需要啟動旁邊的韌帶和肌肉組織以幫助關節活動。撐一段時間后這些組織也無力了,患者就會出現下一癥狀“活動痛”,也就是骨關節和組織都無法滿足行走較長時間的運動量,此時關節就需內翻用力,導至關節外側加大牽拉程度,附在骨關節表面的筋膜組織附著點在反復的牽拉作用下形成血腫,繼而刺激骨骼表面骨膜的成骨細胞,最終就長出額外的“骨刺”來,如此便形成了“骨質增生”現象。嚴格來說,這種“骨質增生”不是壞事,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使關節和肌力達到相對的平衡,如果此時注意治療關節炎,不再刺激它越長越大,就不會產生負面癥狀,因此我們認為一般不需要治療。除非當骨質增生發展到壓迫重要組織,產生“骨質增生癥”時,才需要用治療手段來解決,這又另當別論了。
三 骨關節炎的“廬山真面目”
臨床工作中很多患者都是經過了不少折騰而萬分痛苦的,他們最大的困惑就是為什么骨關節炎總是久治難愈?這與臨床上大都沒有真正了解該病病理以及治療上存在很多誤區有關。這也正是骨關節炎給人落下“沒得醫”印象的原因。因此,很有必要將骨關節炎的病理、診斷和治療的相關問題作一簡單介紹,以揭開骨關節炎的真面目。
骨關節炎又稱老年人骨關節病、退變性關節病和增生性關節炎等。是一種非感染性的骨關節炎性疾病。單關節、多關節均可發病,以髖、膝關節為常見;其次為手的小關節、跖趾關節和踝關節等。65歲以上老人,50%X片可有骨性變化,70歲以上的人至少有一個關節有病變。患病人數在萬——萬人左右。發病率在4%以上,女性高于男性,50-70歲為好發年齡。
(一)病因
骨關節炎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軟骨肥大增厚,營養供應不足,導致關節軟骨和骨的退行性改變。2 關節損傷和過度使用:通常為慢性勞損的結果,骨關節活動或負重過多的慢性積累性損傷或者是骨關節及其附近組織的急性損傷的后遺。任何原因引起的關節形狀異常都可改變關節負荷的傳遞,使軟骨面局部的負荷和磨損增加,均可造成骨關節炎。3 肥胖:肥胖增加了負重關節的負荷,有研究表明體重增加和膝關節骨關節炎成正比。4 骨密度降低:當軟骨下骨小梁變薄變硬時,其承受壓力的能力下降,因此骨質疏松者發生骨關節炎的機率較高。
(二)病理變化
由于病變主要累及關節軟骨、軟骨下骨、滑膜等和關節周圍組織。表現為軟骨的破壞或變性,而軟骨損傷難以修復或修復不完善,導致軟骨特別是承重部位的軟骨發生微小裂縫、纖維樣變、軟化、潰瘍;軟骨下骨囊性變與邊緣骨質增生等。嚴重時可累及整個關節面的軟骨,關節滑膜及其它組織均受浸潤。即關節囊可發生纖維軟骨化生,纖維性滑膜炎(滑膜纖維化)。也有肉芽組織浸潤和炎性細胞浸潤的,但沒有痛風等關節炎那樣嚴重。當然也可累及關節外韌帶、肌肉等而導致畸形,關節功能喪失等。
(三)臨床表現:
骨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多累及負重關節和手的小關節,臨床上以疼痛、變形或活動受限為特點。1 主要癥狀如下:①關節疼痛:早期為活動后疼痛,隨后疼痛逐漸加重,呈持續性,夜間可痛醒。②關節僵硬:晨僵時間較短,一般持續10~15分鐘,關節從靜止到活動有一段不靈活的時間。③功能障礙:關節不穩定,活動受限,膝關節或髖關節不穩定表現為行走時失平衡,下蹲、下樓無力。2 查體時有以下體征:關節壓痛、關節腫脹、關節畸形、關節活動時的磨擦感和關節活動受限等。3 X線檢查:早期X線平片無改變,隨后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不對稱,軟骨下骨密度增加,松質骨可有小的囊形變,關節邊緣骨質增生、骨贅形成和關節內游離體等改變。
(四)治療:
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增加肌力和防止畸形。
1 藥物治療:
(1)治療骨關節炎的非特異性藥物:①水楊酸類解熱鎮痛藥,如對已酰氨基酚和阿斯匹林等。雖無明顯的抗炎作用,但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美國風濕病學會選擇其作為骨關節炎治療的優選藥物。②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布絡芬、雙氯芬酸、美洛西康等。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其主要副作用為胃腸道反應,胃潰瘍患者禁用。因此現在提倡使用COX—2選擇性遏制劑,如塞來昔布(西樂葆)和美洛西康等,胃腸道反應較輕。③糖皮質激素:對其它治療無效的急性關節炎、肌腱炎行關節腔或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效果明顯,但非急性期一般不主張行關節腔內注射,以免加重軟骨破壞。④阿片類鎮痛藥:合并胃腸道疾患者或部分中重度骨關節炎患者可服用曲馬多、可待因等阿片類藥物。但有潛在依賴及惡心、腹瀉等副作用。
(2)軟骨保護類藥物:是基本藥物,應早期應用,后期則無效。①維骨力(硫酸氨基葡萄糖,GS)。蛋白多糖是關節軟骨基質的重要成分。在骨性關節炎往往有關節軟骨蛋白聚糖的生物合成不足,而GS不但有刺激關節軟骨蛋白多糖的生物合成,而且有遏制某些破壞軟骨的酶活性,從而起到保護軟骨的作用。可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延遲或阻止病情的發展。本品口服易吸收,服用2周后癥狀改善。②關節腔內用藥,透明質酸鈉:是人體關節液的主要組成成分,又是軟骨基質的重要成分,具有很高的粘彈性及分子屏障作用,有增加關節滑性;緩解關節及滑膜的炎癥;減輕關節軟骨的破壞,從而起到了保護關節并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一般2 cc/周,連用3~5次,療效維持約半年至一年。
2 功能鍛煉與康復治療:
(1)功能鍛煉:功能鍛煉以增強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的肌力)和改善關節活動度為主。但不宜過度運動和負重,平時少提或不提重物;避免爬山、爬樓,最適宜的運動是散步和游泳。因為適宜的運動方式和強度對退變軟骨有促進修復并對軟骨有保護作用。(2)減肥。(3)理療和針灸。
3 手術治療:
(1)關節鏡下清理:清理不平的關節面;清理關節內游離體;清理增厚的滑膜。
(2)自體骨膜或骨軟骨移植修復軟骨缺損。
(3)截骨(改變力線,增加關節承重面)、關節成形或融合等。
(4)關節置換術:對于保守治療無法緩解疼痛、嚴重畸形以及關節功能明顯受限的髖、膝骨關節炎患者實施全髖關節置換或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可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目前我科已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隊伍,設施完善的功能康復中心和先進的關節鏡設備;能熟練開展全身幾大關節的關節鏡下手術、全髖關節和全膝關節置換等手術。歡迎廣大骨關節炎患者前來我科診治或者咨詢,明智的選擇,將帶給您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