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東省第二中醫院位于廣州市恒福路60號,毗鄰白云山和麓湖,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廣東省衛生廳和省中醫藥局直屬的綜合性中醫醫... [ 詳細 ]
中醫藥治療高血壓誤區多
時間:2012-11-08 11:40來源:求醫網
第二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王清海
不知從何時起,治療高血壓成了西醫西藥的“專利”,連《高血壓防治指南》中也找不到中醫中藥的影子。近兩年中藥治療高血壓日益受到群眾的重視,但存在許多誤區,以致于許多人對中藥治療高血壓產生了不少偏見,影響了中醫中藥在高血壓治療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 中醫藥不能降血壓?
持這種觀點的大都是受西醫學的影響。認為西醫降血壓起效快,中藥不能把血壓降下來,所以用中藥無效。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中醫學認為,同其它疾病一樣,高血壓也是由于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狀態被打破,導致了陰陽的偏盛偏衰。中藥治療是根據每個不同個體的特殊情況,進行辨證論治,治療的目的不是降血壓,而是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陰陽平衡了,氣血運行能夠正常,血壓自然會降下來。所以,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的特點有兩個,一是體現個體化治療,又能治病求本。我們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證明中醫藥能夠明顯改善高血壓引起的頭暈頭痛等癥狀,提高生活質量,而且降壓平穩,遠期療效并不亞于西藥。
2. 中藥降血壓永不反彈?
近年經常有廣告說中藥降血壓永不反彈。所謂永不反彈,是指永遠不會再有血壓升高。這也是不科學的。我們知道,引起血壓升高的原因有很多,如情緒、睡眠、生活環境、工作性質、生存壓力、不良生活習慣、遺傳等,任何一種不良剌激都可能使血壓升高。其實有時候血壓升高是一種生理性的正常反應,比如跑步時心跳會加快,休息時心跳會減慢一樣。所以不可能做到永不反彈。但我們研究發現,血壓降下來后繼續用中藥維持治療,再加上改善生活方式等,確實能使血壓平穩,反彈較少,這是不爭的事實。
3. 中藥治療高血壓**?
西藥降壓副作用較多,如咳嗽、水腫、頭痛、肝腎損害等,有時甚至不能堅持。所以,有人說中藥治療高血壓無毒副作用。其實這是對中藥的一種誤解。首先,中藥也是藥,“是藥三分毒”,它既有治療疾病的“正”作用,也就有其“副”作用。我國最早的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中把中藥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品“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明醫凌奐所著的《本草害利》中也明確指出:“凡藥有利必有害。”所以,中藥治病是利用藥物的一氣之偏,糾正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使之恢復平衡。用藥得當,能夠治病,用藥不當,同樣有害。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也不例外。關鍵是中藥治療高血壓是根據個體差異進行辨證論治的,辨證恰當,副作用自然就少,辨證不當,一樣有副作用,所以,高血壓患者看中醫盡量到正規醫院,找那些年資較高的,對高血壓研究較深的中醫進行辨證論治,才能效果明顯,副作用少。
4. 中藥治療高血壓只能起輔助作用?
這是一種偏見。由于西藥降血壓效果比較快,容易讓人產生信心,中藥治療高血壓實際上是一種調節,所以,效果不顯著,容易產生這種偏見。但是,我們多年臨床研究發現,在高血壓的不同治療階段,中藥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長期用西藥治療的高血壓病患者剛開始接受中藥治療時,不能立刻停用西藥,而是在原來用藥的基礎上聯合中藥治療,可使血壓平穩下降,減少波動,這時候中藥處于輔助治療地位。待血壓平穩一段時間后,有計劃地逐步減少西藥用量,中藥可逐步上升為主要治療藥物。所以,中藥不只是起輔助治療作用。
5. 高血壓需終生服藥?
由于高血壓是一種終身疾病,所以需要終生服藥。其實這也是一種誤區。不錯,高血壓的藥物治療是比較復雜的,需要長期堅持服藥,但不等于終生服藥。因為經過合理的治療,血壓能夠降下來,而且治療高血壓也不只是藥物,還有許多方法,比如改變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暢,工作環境的改善等,對高血壓的治療都有一定的幫助。經過綜合治理,不少高血壓患者完全可以停服西藥降壓藥,甚至停服中藥,不需要終生服藥。這方面我們在臨床上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使一部分高血壓患者擺脫了天天服藥之苦,還有不少患者減少或停用了西藥,用中藥維持治療,癥狀消失,生活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只是減藥或停藥**在醫生的指導下,有計劃、按步驟進行,根據血壓和癥狀改善情況,循序漸進,且不可操之過急,自作主張。
6. 治療高血壓不能用補法?
這種說法的根據是習慣上人們都認為高血壓在中醫屬于肝陽上亢,補氣藥可使血壓升高。其實,中醫是講究辨證論治的,高血壓在中醫可分為肝陽上亢、氣血不足、肝腎陰虧、痰濁內阻等。如果屬于肝陽上亢者,當然不能用補氣藥,而是用滋陰或平肝藥,如果屬于氣虛者,**使用補氣藥才能見效。我們臨床發現,老年高血壓患者大多屬于氣虛型,有許多還常兼有痰濁,我們用大劑量補氣藥,或者補氣與化痰藥同用,常可收到滿意效果,有些甚至已經停用西藥降壓藥治療,血壓十分穩定。當然,高血壓患者是不是氣虛型,還是要找中醫看過才能確定,不要自己盲目使用補氣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