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始建于1952年。 國家二級甲等中醫醫院,“省文明中醫院”。2000年10月,經海寧市人民政府批準,將海寧市第二人民醫院、海寧市腫瘤防... [ 詳細 ]
結腸癌的中醫藥療法
時間:2012-11-21 14:11來源:求醫網
直腸癌在中醫學中多屬“腸覃”、“腸癖”等范疇。《靈樞》謂:“腸覃何如……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王叔和《脈經》謂:“腸癖不膿血,脈沉細流連者生,洪大數身熱者死。”其病因多為飲食不節,恣食肥甘、燥熱或不潔之物,導致脾不健運,濕熱蘊毒下迫大腸,熱傷腸絡,毒邪成癰而逐漸發生癌瘤。大腸癌中醫飲食調理原則為清腸解毒、補益脾腎。
適用藥方
【處方一】 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各120克。 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劑。
【處方二】 白花蛇舌草60克,龍葵、半枝蓮、銀花藤各30克。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劑。
【處方三】
當歸15克,芍藥、川芎、紫草各9克,大黃、忍冬各4.5克,升麻、黃芪各6克,特蠣12克,甘草3克,水煎取汁,分兩次服用。本方主要被用于惡性腫瘤,據中醫臨床經驗,效果還頗令人滿意。
【處方四】
便秘、大便中混雜血液時,取當歸、熟地黃、干地黃各9克,麻子仁、桃仁、杏仁、枳殼、厚樸、黃芩各6克,大黃(適當加減),甘草4.5克,水煎取汁,分兩次服。
【處方五】
有下痢、便血、里等后重等情形時,取當歸、芍藥、川芎、人參、白術各9克,茯苓12克,桂枝9克,水煎取汁,分兩次服用,每日服一劑,效果良好。
【處方六】
甲方:藤梨根60克、野葡萄根15克、水楊梅根4.5克、鳳尾草15克、黃藥子30克、蚤休15克、半枝蓮15克、半邊蓮15克、土貝母15克、白茅根30克。乙方:藤梨根12克、瞿麥12克、瘦肉12克。丙方:全鴉膽子。【丙方制法】全鴉膽子研碎,加水煎兩次,合并濃縮后加乙醇處理,地濾,回收乙醇濃縮,再加水稀釋至20%,分成2毫升安瓿,消毒后備用。【用法】甲方:前3味加水500毫升,煎30分鐘,后入它藥,水加至至毫升,煎至500毫升,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加減法:便干者加蓖麻仁克、麻仁12克、郁李仁12克等。膿血嚴重者加白頭翁15克、秦皮12克。乙方:加水毫升至毫升,煎至500毫升,早晚分服(食肉飲湯)。注:前兩方交替服用。丙方:每晚一次,每次4毫升加溫水10毫升,保留灌腸(用一般導尿管,注入瘤體上方)。按:直腸癌比較常見,且多發生在乙狀結腸以下,其中約有4/5又多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交界處,一般療效較差。通過臨床初步觀察,“甲方”、“丙方”對于不適宜手術的較晚期病例,在改善全身和局部癥狀方面有一定療效;對控制瘤體生長,也有不同程序的效果。在長期用藥過程中,未發現不良副作用。
【處方七】
菱角10只,薏米仁12克,鮮紫藤條(切片)12克,訶子6克。
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劑。
民間秘方
【秘方一】
用木棉樹皮連刺約克,與純瘦無肥之豬肉約500克,燉至極爛,半肉半湯,食后會大瀉,繼續服用到治愈為止。
木棉樹有開白花與開紅花兩種,采用時,應以開白花者為較好,治療胃腸癌頗有奇效。
【秘方二】
夏枯草45克,黃糖3片(改用烏黑糖3兩,尤為有效),用水3盅煎成1盅,每日煎濃,當茶常飲服,至痊愈為止。
此方專治腸癌。夏枯草有強和的抗菌作用,可清肝火、散郁結。對癭瘤瘰疬、癰腫、瘡毒的治療,頗有奇效。
佐療藥膳
鯽魚赤豆羹
【材料】大鯽魚一條,約300克左右,赤小豆30克,生姜15片,油、鹽少許。
【做法】鯽魚去腸雜,洗凈用油稍煎,加赤小豆、生姜同煮至爛熟,下少許鹽即可。
【功效】赤小豆為行水祛溫、消腫解毒治下痢散惡血要藥。
鯽魚性味甘平,入脾、胃、大腸經,有健脾和胃、祛濕止痢的功效。鯽魚營養豐富,肉厚味美,尤宜虛人調養。而生姜有止逆開胃氣之功,本藥膳作為腸癌下痢腹痛者的輔佐治療十分適合。
降氣鎮病湯水
【材料】白芍9克、廣木香6克、厚樸6克、沉香15克、元胡9克、生蒲黃9克、五靈脂9克、乳香6克(后下)、豬瘦肉適量。
【做法】以上各藥洗凈,同瘦肉共置瓦煲,加8碗,煲存2碗,早晚飯后飲服。
【功效】本湯諸藥有治氣、消積、去淤、止痛等功效,對腸癌進行輔佐治療效果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