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導致的并發癥怎么辦,脊髓損傷本身就是一種致殘率極高的嚴重疾病,這種病會導致患者受傷平面以下部分功能產生障礙或者喪失,對患者的身心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如果因為缺乏預防措施,那么就會使患者出現并發癥,并發癥是致使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對于并發癥的治療非常重要。下面我們請專家來為大家介紹一下脊髓損傷并發癥的治療。
脊髓損傷的病發癥有褥瘡、呼吸系統并發癥、泌尿系統并發癥、運動系統并發癥、心血管系統并發癥、便秘等。
褥瘡
褥瘡是由于病人感覺部分喪失,長期臥床或者坐著不變換體位,骨突起部分壓迫皮膚,引起局部皮膚血液循環障礙,造成壞死而引起的。如果不及時更換體位,壞死可發展到深層組織,侵害肌肉、肌腱和骨頭,壞死組織可以發生感染,病人全身情況也隨之惡化,會引起貧血和低蛋白血癥,嚴重可危及病人生命。
治療方法:首先要解除對褥瘡的壓迫,否則任何療法均無效,進一步壓迫會使褥瘡惡化。皮膚要清潔,面部傷口要用雙氧水清洗、換藥,傷口可用中藥“濕潤燒傷膏”外敷,不需要局部用抗菌素,要堅持勤翻身,每2小時一次。如傷口較深、分泌物多、病人有發燒,需住院治療。其次是改善營養狀況,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因為它會降低了血液到達組織的數量和質量。局部治療:壓瘡換藥、電刺激、超聲波、生長因子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必要時,可采用手術方法治療。
呼吸系統并發癥
呼吸系統并發癥是脊髓損傷患者常見而又危險的并發癥,最主要的有肺部感染、肺不張和呼吸衰竭。脊髓損傷后由于呼吸肌的失神經支配使呼吸功能嚴重障礙,同時由于患者臥床咳痰能力受影響,還引起痰液的阻塞或呼吸道的梗阻,而且脊髓損傷還可伴有胸腹部的聯合損傷或嚴重腹脹,這些都導致脊髓損傷患者出現呼吸系統并發癥。
治療方法:肺部并發癥預防重于治療。在患者臥床期間,鼓勵患者進行主動呼吸功能訓練;定期翻身、拍背、輔助排痰,方法為雙手置于肋弓下緣,在咳嗽時向后向上推舉胸廓(合并肋骨骨折應注意),當合并呼吸道梗阻時較好聯合應用體位引流;對于肺不張的處理,早期可以采用輔助排痰的方法,定期翻身拍背;如肺不張仍無法改善者可考慮應用纖維支氣管鏡解除肺不張;同時應強調早期合理應用抗生素,控制肺部感染;對于上頸段脊髓損傷、痰液粘稠、合并嚴重肺部并發癥的患者,早期氣管切開有重要意義。
泌尿系統并發癥
脊髓損傷對泌尿系統的主要影響為排尿障礙,如處理不當則可造成膀胱輸尿管反流、腎積水、泌尿系統感染、結石和腎功能減退或腎功能衰竭等的發生。排尿的脊髓反射中樞位于脊髓圓錐內的S2~S4節段,脊髓中樞接受大腦皮質高級中樞的控制。脊髓損傷后,造成皮質高級中樞和排尿的脊髓反射中樞之間聯系的障礙或脊髓反射中樞的損害,產生神經性膀胱并導致排尿障礙及以上一系列泌尿系統并發癥。
治療方法:脊髓損傷后膀胱功能處理方法有四點:留置尿管、間歇導尿、外用集尿器、恥骨上膀胱造瘺。處理目的是為了低壓儲尿、低壓排尿、避免泌尿系感染、保護上尿路功能?;颊咭嗪人?增加導尿次數;禁止喝咖啡等刺激性強的飲料。一旦出現發熱、寒戰、惡心、頭痛、痙攣加重、不正常的疼痛或燒灼感、自主神經過反射等癥狀,且尿常規提示白細胞增高,就應當考慮患者存在泌尿系統感染,應使用抗生素治療。應根據藥敏實驗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并調整用量;同時應保持排尿通暢,必要時留置尿管,在排尿通暢的基礎上盡量多飲水。
運動系統并發癥
運動系統病發癥包括關節攣縮、骨質疏松、異位骨化、骨折。
關節攣縮:所謂關節攣縮是指關節周圍的皮膚、肌肉、肌腱或韌帶等病變所致的運動障礙,表現為關節活動度受限。從康復的角度看,攣縮通過康復治療多能預防和取得不同程度的改善。脊髓損傷后應早期進行康復護理。首先要經常變換體位,并早期進行關節的被動活動,伸展患肢。對所有的關節都要進行關節活動度范圍內的被動活動,每天必須把全部關節都活動一遍,每一關節重復活動5次,運動時盡量不要過快,以免誘發伸張反射,要耐心而輕柔地進行。如果發生關節活動度受限時應及時矯正,保守治療無效而出現明顯攣縮且生活不能自理者,可采用外科治療,如肌腱切斷術、肌腱延長術、關節囊松解術等,但要注意不要加重損害使殘存肌力再喪失掉。
骨質疏松:急性脊髓損傷后癱瘓區域骨骼因失用而致骨質吸收、骨鈣流失,同時伴有失用性高血鈣及高尿鈣。防治骨質疏松的主要措施是加強早期康復訓練,以保持對癱瘓區骨骼的應力刺激。有人認為,每天至少有3h處于站立位才能防止尿鈣流失增加。為此,宜及早采用坐位及斜板站立訓練,盡早進行支具幫助下的站立行走訓練。
異位骨化:異位骨化是發生在軟組織內異常位置的骨形成。這是脊髓損傷常見的并發癥,嚴重異位骨化影響關節活動度及生活自理能力。其治療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物以遏制早期反應??稍缙谶M行輕柔的關節活動度訓練,有時可折斷異位骨而改善關節活動度。引起嚴重活動障礙的異位骨化可在骨掃描及堿性磷酸酶(AKP)恢復正常后6個月行手術切除。
骨折:由于患者骨質疏松及平衡協調功能喪失,缺乏自我保護反應,容易跌咬并引起骨折,在行動訓練及日常生活中須特別注意防范。
心血管系統并發癥
心血管系統并發癥包括深靜脈血栓、直立性低血壓、低心率。不同的病情治療方法也不同。
深靜脈血栓: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一般包括促進下肢靜脈回流及抗高血凝治療兩個方面。前者傳統的治療方法為按摩及被動活動等,有效時間僅能維持8~9min。近年來采用褲腿狀氣囊連續充氣及放氣對全下肢施加脈沖機械壓力的方法,加速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寡委煻嘤冒⑺酒チ?、雙嘧達莫(潘生丁)或小劑量肝素、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療。治療須持續8~12周,前兩周加用氣囊加壓效果更好。
直立性低血壓:直立性低血壓是脊髓損傷患者從臥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是發生血壓明顯下降。表現為頭暈、眼黑、視物不清,甚至一過性神志喪失。直立性低血壓發生時,應立即改變體位至臥床或頭低位,癥狀可立即緩解,且多數經逐步體位訓練而消失,較嚴重者可用彈性繃帶包扎下肢及使用彈性腹帶,通過對大腿和腹部的加壓,減少體位變化時血液在下肢和腹部的灌注,從而改善低血壓的癥狀。如應用上述方法仍不能有效緩解直立性低血壓,嚴重影響患者離床訓練時,可應用藥物治療。
低心率:低心率發生在頸段脊髓損傷患者,常伴有低血壓、低體溫,體溫甚至可低至29~30℃,心律不齊也時有發生。若心率不是過于緩慢,不低于50/min,不引起明顯的血流動力學障礙,可先觀察而不急于處理。若心率降至50/min以下,可小量應用膽堿能神經拮抗藥,如山莨菪堿(654-2)或阿托品以提高心率。經上述處理心率仍低于40~50/min,可考慮安裝臨時起搏器。
便秘
脊髓休克期后,腰段以上的完全性脊髓損傷的排便障礙主要表現為便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胃結腸反射,結腸蠕動減慢(主要是在左半結腸)以及直腸的排便反射消失而使水分過多的吸收所致。而造成這一情況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骶髓(S2~S4)的副交感神經中樞失去了與高級中樞的聯系所致。
治療方法:治療的關鍵是促進腸蠕動,尤其是左半結腸,訓練排便反射。訓練排便反射盡可能每天讓患者取坐位,增加腹壓,并給以適當刺激或手指刺激,如按壓肛門部及下腹部。同時,有計劃地定時排便,根據患者傷前的排便習慣安排時間。調整飲食習慣,增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必要時應用緩瀉藥及灌腸、針灸等治療。
溫馨提示:以上專家對“脊髓損傷導致的并發癥怎么辦”希望對您有幫助。專家提醒大家,不要輕視任何一種并發癥,發現并發癥并及時治療是患者康復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