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脊髓的結構及功能損害,導致受損部位以下運動、感覺、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或喪失,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疾病。這種疾病有特定的分類,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脊髓損傷如何分類。
按照傷情原因分類
1.開放性損傷
多見于戰爭時期,多伴有脊椎的損傷,主要見于槍彈、刀刺、爆炸性損傷使刀刃、砸傷、撞傷等直接作用于脊椎,使其發生骨折或脫位,進而使脊髓受到損害,損傷與外力作用的部位一致,損傷程度與外力的大小成正比。可發生于任何脊髓部位,以胸髓最為多見。
2.閉合性損傷
多見于和平時期,主要見于車禍傷、墜落傷、運動性扭傷、脊柱扭傷、過重負荷等,使脊柱發生過度伸展、屈曲、扭轉,造成脊柱骨折、脫位,脊椎附件的損傷或韌帶及脊髓供血血管的損傷,進而造成閉合性損傷。
按照損傷部位或程度分類
1、脊髓震蕩
與腦震蕩相似,脊髓震蕩是最輕微的脊髓損傷。脊髓遭受強烈震蕩后立即發生弛緩性癱瘓,損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全部喪失。因在組織形態學上并無病理變化發生,只是暫時性功能遏制,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即可完全恢復。
2、脊髓挫傷與出血
為脊髓的實質性破壞,外觀雖完整,但脊髓內部可有出血、水腫、神經細胞破壞和神經傳導纖維束的中斷。脊髓挫傷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別,輕的為少量的水腫和點狀出血,重者則有成片挫傷、出血,可有脊髓軟化及瘢痕的形成,因此預后極不相同。
3、脊髓斷裂
脊髓的連續性中斷,可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不完全性常伴有挫傷,又稱挫裂傷。脊髓斷裂后恢復無望,預后惡劣。
4、脊髓受壓
骨折移位,碎骨片與破碎的椎間盤擠入椎管內可以直接壓迫脊髓,而皺褶的黃韌帶與急速形成的血腫亦可以壓迫脊髓,使脊髓產生一系列脊髓損傷的病理變化。及時去除壓迫物后脊髓的功能可望部分或全部恢復;如果壓迫時間過久,脊髓因血液循環障礙而發生軟化、萎縮或瘢痕形成,則癱瘓難以恢復。
5、馬尾神經損傷
第2腰椎以下骨折脫位可產生馬尾神經損傷,表現為受傷平面以下出現弛緩性癱瘓。馬尾神經完全斷裂者少見。此外,各種較重的脊髓損傷后均可立即發生損傷平面以下弛緩性癱瘓,這是失去高級中樞控制的一種病理生理現象,稱之為脊髓休克。2~4周后這一現象可根據脊髓實質性損害程度的不同而發生損傷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痙攣性癱瘓。因此,脊髓休克與脊髓震蕩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