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找醫院 | 找醫生 | 查疾病 | 在線咨詢 | 百科 | 資訊 | 電話咨詢 | 疾病庫 | 專家訪談 | 經驗分享

張德宏醫生個人網站

已通過求醫網 職業醫生資格認證
當前位置: 求醫網 > 張德宏大夫個人網站 > 先天性脊柱側凸的治療

先天性脊柱側凸的治療

時間: 2013-07-18 05:06   來源: 求醫網

  影響先天性側凸治療的因素很多,如患者年齡、性別、畸形部位,側凸程度、節段長短、畸形類型、可屈性及進展性等均有重要意義。醫生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治療手段。

  非手術治療經廣泛經驗證明,先天性脊柱側凸不同于特發性側凸,對體操療法,物理療法,運動療法,電刺激療法等無效。Risser石膏矯形治療,由于石膏沉重,常并有壓瘡、胸廓變形、肺功能低下等問題,目前已大多放棄或少用此種療法。因此,在先天性脊柱側凸非手術治療中主要是支具療法,現將其支具治療的適應證及其療效作一簡述。盡管支具療法是先天性側凸非手術治療主要的或單獨的治療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先天性側凸都適用于支具治療。其適應證是有一定限度的,對尚未發育成熟、畸形逐漸加重,側彎節段長且柔軟的患者適應于支具治療。對無進展的病例不需要應用支具,更不適用于畸形已有自動改善的病例。而對節段短且僵硬的病例,支具治療幾乎無效。可屈性在治療選擇中占重要位置,因此,在治療前通過直立位、平臥位、牽引位、或側屈位檢查,詳細了解其可屈性程度。 Winter認為:如側凸小于 50°,可屈性大于50%,一般支具治療效果良好,如側凸在50°~75°之間,可屈性在25%~50%之間,支具治療可能有益,而對側凸大于75°,可屈性小于25%者,支具治療幾乎無效。 常用的支具有兩種

  Milwaukee支具又稱頸胸腰骶支具(CTLSO)。適用于治療頸胸段和胸段側凸。頸胸段側凸可使用肩環,同時在頭側方加支撐墊,凸側肩和上胸段施加一個向下向內的壓力,在對側較高平面施加一個側方對抗力。上胸段側凸可不用頭側方支撐墊,而只用肩環,或用斜方肌墊。對中胸段側凸,在凸側應用標準胸墊,若患者同時還有另一原發或繼發的腰段側凸,應加腰墊胸腰骶支具(TLSO)胸腰骶支具適用于胸腰段和其以下水平的側凸。頂椎在T10或更高水平的先天性側凸均用Milwaukee支具。頂椎在胸腰段的側凸,要在胸腰段凸側加一矯正力,而在胸部對側上方水平置一對抗力。頂椎在腰段的側凸,不在腋部施加對抗力,而在胸廓下部。

  胸腰骶支具(TLSO)支具治療是一個長期而困難的治療方法,必須要求家長及患者合作。要求患者全日穿戴支具,每日只允許有一小時脫下的時間,不允許間斷穿戴,部分時間穿戴,或按季節穿戴,穿戴時間直至發育成熟,垂直生長停止。Risser征4級(度),停掉支具一般尚需2年,第一年由全日穿戴過渡到由白天穿逐漸改為夜間穿戴,第二年完全夜間穿著,過早過快停掉支具會造成側凸加重。

  手術治療

  不能用一種手術方法解決不同年齡、不同類型和不同情況的先天性側凸,必須對具體情況加以分析,對治療方法進行選擇。   單純脊柱融合術手術目的主要不是矯正側凸,而是穩定脊柱,防止側凸進一步加重。特別對那些僵硬型,支具矯正無效,側凸加重者,應行單純后融合術。如對單側不分節的側凸,不要將不分節上下可活動的單元融合過多,植骨量要足夠建議用自體骨移植,若患者年齡小取髂骨有困難時,也可用同種異體骨。

  石膏矯正下后路融合術 適用于那些年齡小(9歲以下),難以作置入器械矯形,而可屈性大且進展型的側凸。

  牽引矯正后器械固定融合術先天性脊柱側凸,術前給以緩慢長時期牽引,可避免手術一次突然矯正牽張,這時防止脊髓神經并發癥,增加手術矯正率有著重要意義。術前逐步加大牽引量,了解患者有無麻木、疼痛、肌張力、肌力及反射等改變。達到滿意的矯正程度后,行器械固定植骨融合術。術前需作脊髓造影,以排除椎管內并存的異常。術中要做脊髓電生理監測,并同時作喚醒試驗。常用的矯形固定器有Harrington器械和Luque器械。但有時因先天性脊柱側凸缺乏椎板間隙,Luque椎板下穿鋼絲比較困難,同時不如Harrington器械撐開性能,故單純Luque器械較少應用,常與Harrington器械聯合應用。

  骨骺阻滯術 其原理是將凸側骨骺破壞,使其融合,阻滯凸側的過度生長,而保留凹側骨骺,允許凹側生長。一般采取前、后路將半側椎體骨骺和小關節聯合融合。此手術適合于少兒,而不適合近成熟患者或后凸患者。

  半椎體切除或楔形截骨術 適用于僵硬型成角畸形患者,應在繼發性側彎尚未發展成結構性側彎時手術效果更好。

分享贏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