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找醫院 | 找醫生 | 查疾病 | 在線咨詢 | 百科 | 資訊 | 電話咨詢 | 疾病庫 | 專家訪談 | 經驗分享

周曉燕醫生個人網站

已通過求醫網 職業醫生資格認證
當前位置: 求醫網 > 周曉燕大夫個人網站 > 麻黃湯應注意的事項

麻黃湯應注意的事項

時間: 2012-08-13 06:58   來源: 求醫網

  1、運用麻黃湯時,遇到患者肌膚白皙、疏松,有上沖感,易烘熱、汗出,甚至撫摸時濕潤沾手;脈浮緩或尺脈沉細;平素易頭暈、目眩、鼻衄或心腹動悸以及喘咳伴泄瀉、無尿、失神者禁用。

  2、麻黃湯具有較強的發汗作用,所以運用時一定要根據汗出的情況,來斟酌給藥的劑量與時間。以溫覆后汗出證減為度。未汗,服至汗出。但不要令汗出體虛、心慌、肢冷。

  3、麻黃湯運用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鼻炎、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及各種疼痛性疾病時,不必一定要待其汗出。

  4、高血壓、心臟病、神經官能證、糖尿病、瘡口破潰而肌膚松軟、小便澀少、尺脈沉澀、久病體虛或有大量失血史者都要慎用麻黃湯及麻黃制劑。

  5、麻黃湯藥味精練、配伍嚴禁,為臨床所常用。三拗湯、覆杯湯、小青龍湯、續命湯、還魂湯等許多古方都是本方演化而成。因麻黃通經、散寒、破癥瘕積聚,所以用本方加茯苓、丹皮、桃仁、艾葉、芍藥、川芎等治療婦科盆腔炎、子宮肌瘤、附件炎等療效十分顯著。用本方治療皮膚病時用量不宜太重,取其輕清外達、微微出汗即可。用于兒科病及慢性咽喉炎等五官科疾病時,要少飲頻服為宜。

  6、麻黃湯雖然是久用不衰的咳喘專藥,但臨床運用時一定要辨證取舍。長期服用或使用不當會伐陰動陽、拔動腎根。尤其是針對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喘病、老年咳喘病、虛人咳喘病時,更要跳出麻黃治喘的慣性思維。但體形胖腫、肌肉發達、皮膚粗黃、不易出汗等麻黃體質的患者除外。

  禁忌

  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于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

  咽喉干燥者,不可發汗。(83)

  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必便血。(84)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85)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瞑)。(86)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87)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丟失的藥方)。(88)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89)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50)

  脈浮數,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分享贏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