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視按患者是否有眼外肌功能障礙可分為共轉性斜視和非共轉性斜視兩大類。共轉性斜視又稱共彩虹斜視,為各眼外肌功能正常,眼球向各個方向運動無障礙但雙眼視軸分離者。根據注視眼的性質可分為單側性和雙眼交替性;根據斜視發生的時間可分為間歇性、恒定性或周期性等。非共轉性斜視又稱麻痹性斜視,為神經傳導或眼外肌本身功能障礙致一條或數條眼外肌麻痹而發生雙眼視軸分離者,患眼由于眼肌麻痹必然伴有眼球向某一個或多個方向運動障礙。確定了斜視患者為共轉性或非共轉性斜視后,按眼位的偏斜方向可以把共轉性斜視分為內斜視、外斜視和垂直性斜視。麻痹性斜視則按麻痹神經或功能障礙眼外肌命名,如動眼神經麻痹、上斜肌麻痹等。由于支配眼球運動的眼外肌眾多,且雙眼視物時的協調運動有多條眼肌參與,使斜視發生的機理較為復雜,要了解斜視就必須首先明確雙眼眼肌協同運動和雙眼單視的形成機制。
人類兩只眼球各有6條眼外肌主宰眼球運動,它們是4條直肌和2條斜肌。根據其在眼球上的附著位置分別稱為內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其中內外直肌的作用比較簡單,起支配眼球水平方向運動的作用。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的附著點因偏離眼球的垂直方向,其作用則比較復雜,除協同支配眼球垂直向運動外,還具有使眼球內外旋轉運動的功能,從而使眼球對前方各方位都能定向注視。
正常情況下雙眼運動必須協調一致,使雙眼能夠同時注視單一目標,這種功能需要雙眼眼外肌的協同運動才能完成。雙眼視物時眼外肌的協同運動是一種復雜的肌肉協調運動,以雙眼水平向運動為例:當向右方注視時,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內直肌收縮,同時右眼內直肌和左眼外直肌松弛使雙眼向右側轉動,其轉動角度要保持相等。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還要有一定的緊張度以協助眼球轉動并維持眼球的水平狀態。這一過程中在眼球運動方向起牽引作用的一對眼肌(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內直肌)稱配偶肌,而與這對肌肉起主要對抗作用的一對眼肌(右眼內直肌和左眼外直肌)稱對抗肌。當眼球向垂直方向運動時,由于有多組眼外肌參與運動,故不但有配偶肌,尚有協同肌協助作用于運動方向,其相反方向亦有直接對抗肌和間接對抗肌,使協同運動更加復雜化。
治療一般分為以下兩大類:
1.非手術治療
治療斜視,首先是針對弱視,以促使兩眼良好的視力發育,其次為矯正偏斜的眼位。斜視的治療方法包括:戴眼鏡、戴眼罩遮蓋、正位視訓練。戴眼罩是治療斜視所引起的弱視的主要方法。眼肌手術則包括放松(減弱)或縮短(增強)一眼或兩眼的眼外肌中的一條或多條肌肉。輕度斜視可以戴棱鏡來矯治。正位視訓練可以作為手術前后的補充。
2.手術治療
斜視治療的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斜視手術不僅為了矯正眼位、改善外觀,更重要的是建立雙眼視功能。手術時機以6~7歲前為較好。眼位能否長期保持穩定、立體視能否建立仍需定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