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狀態(tài)下,鼻腔中可檢測出以下幾種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偽白喉桿菌、革蘭陰性細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偽白喉棒狀桿菌)、非致病性奈瑟菌、α-溶血性鏈球菌、非溶血性鏈球菌、微球菌;厭氧菌有丙酸桿菌、普氏菌、厭氧球菌、梭桿菌以及消化鏈球菌等;還有少量真菌、嗜血桿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和腦膜炎奈瑟菌等。健康兒童鼻中道檢出的細菌為要為典型的病原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鏈球菌。
正常情況下,鼻腔排毒功能保證上述細菌不超過人體可承受的數(shù)量。若遇誘發(fā)因素如受涼、淋雨、過度疲勞等,鼻腔排毒功能降低,上述細菌得以長時間停留于鼻腔內(nèi)并大量繁殖,進而引發(fā)感冒。感冒炎癥長期存在則易惡化為鼻竇炎。
病理變化
急性鼻竇炎時,鼻竇粘膜充血水腫,粘膜上皮尚完整。發(fā)展為急性化膿性鼻竇炎時,鼻竇粘膜固有膜層內(nèi)除有大量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外,尚有粘膜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慢性鼻竇炎時粘膜增厚,固有膜水腫,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甚至閉塞,間質(zhì)內(nèi)有較多圓形細胞浸潤。急性化膿性鼻竇炎轉(zhuǎn)入慢性期后,部分粘膜被破壞,常伴有鱗狀上皮化生和肉芽組織形成,固有膜明顯增厚,其內(nèi)有大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局部可有息肉形成。鼻竇炎性病變嚴重時,可擴散并侵犯鄰近組織引起相應組織病理學變化,誘發(fā)骨髓炎、眼眶蜂窩織炎、軟腦膜炎和腦膿腫等,甚至導致敗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