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人民醫院始建于1942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急救、康復為一體的現代化三級綜合性醫院。2011年被省衛生廳確定為地市級區域醫... [ 詳細 ]
走在生命的兩旁 用責任守護患者安全
時間:2012-10-31 18:28來源:求醫網
近半月,消化呼吸科全體醫護人員按醫院開展“醫療質量與安全大討論”活動的通知要求,對科室管理、醫療質量、醫療安全、醫療責任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醫療安全責任重于泰山。近年來國內各地和我院發生的許多醫療安全事件所折射出來的問題并非個例,深入查找醫療安全隱患,提高醫療安全意識,加強醫療安全管理,完善醫療服務質量勢在必行。我們消化呼吸科近年來盡管沒有發生過大的醫療安全和醫患糾紛事件,但并不代表在醫療質量、醫療服務、醫療管理等方面不存在安全隱患。
消化科剛成立之初,有一名29歲的年輕病人,因腹痛、腹脹在我院行胃鏡檢查提示“慢性胃炎”,經門診治療一月后癥狀反復發作,后住院治療21天,癥狀仍不緩解。我們動員患者行胃鏡復查,患者以剛做完胃鏡為由,不愿再進行復查,后在蘭州軍區總醫院行超生內鏡檢查診斷為“彌漫浸潤性胃癌”,也就是醫學上俗稱的“皮革胃”。三個月后該患者去世。自此以后,這個病人的診療過程深深地植入在我的腦海中,也成了我們消化科多年以來的反面教材。以后每當有新的大夫來我們科室,我都會反復提起這件事情,教育我們的醫生,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因為銘記這件事的經驗教訓,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們成功的防范了幾名年輕病人的誤診。就在前不久,有一名39歲的年輕病人,因上腹部脹痛不適,在某縣醫院行胃鏡檢查診斷為“急性胃粘膜病變”,在當地和蘭州治療四個多月,癥狀始終不緩解,在我科住院后行胃鏡檢查提示“胃竇部潰瘍”,病理檢查未發現異常。經住院治療半月后癥狀迅速緩解,病人要求出院。但這名病人的胃鏡圖片給我的感覺不像是良性潰瘍。我們建議患者行胃鏡復查,患者開始不同意,后經我們反復做工作,患者最后同意行胃鏡復查。胃鏡復查提示:胃竇部潰瘍已基本愈合,但病理結果提示“印戒細胞癌”,病人及家屬不理解,認為我們做錯了,出院到蘭州再次做了胃鏡檢查,結果仍提示“胃癌”,病人最終又回到了我們醫院,在普外科做了手術,目前恢復良好。試想,這么年輕的病人,如果我們不三番五次的動員病人多次做胃鏡檢查,這個病人很可能就會失去手術機會,也有可能給我們的醫療過程埋下很大的安全隱患。
我們在醫療過程中也發現,有的醫務人員違反醫院工作制度和醫療技術操作規范,在診斷過程中不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查體不全面,或者過分依賴輔助檢查,不邀請會診和請上級醫師查房等,主觀臆斷、盲目診斷,也極易造成誤診、漏診。幾個月前,有一名突發腹痛的病人到我院急診科就診,我院一位年輕的醫生,只開了血常規和血尿淀粉酶檢查,結果出來后,白細胞略高,血淀粉酶正常,尿淀粉酶略高,就將病人以“急性胰腺炎”收住消化科。當時正好我在病房,我一查體,病人痛的直不起腰來,腹部呈“板狀腹”,是一名典型的消化道臟器穿孔患者,我當即把這個年輕醫生叫來,我說你檢查過病人沒有,他說沒有,我說你為什么沒有查,他說病人疼的厲害,不讓我查。這樣的回答讓人不寒而栗!隨即,這名病人轉到外科做了手術,才未釀成大禍。試想,如果這名病人出了問題,醫院能逃得了干系嗎?我們的接診大夫能逃得了干系嗎?
還有,在醫療過程中,我們有的醫護人員跟病人及家屬溝通不到位,解釋不仔細,無耐心,有的甚至態度生硬,互相推諉,對病人的痛苦視而不見,對家屬的詢問置若罔聞,導致病人和家屬在一些很小的細節上跟我們的醫護人員爭爭吵吵,反復投訴。這樣的事在我們科室也時有發生。盡管這些都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但同樣會給我們的醫療過程埋下很大的安全隱患,有時處理不當,甚至會成為醫患糾紛的導火索。今年三月發生在哈醫大一院的惡性傷醫案件就是一起活生生的例子。其實早就有專家提出,醫療糾紛中80-90%是因為溝通不到位,問題交代不清楚,解釋的不仔細,態度生冷,語言傷人,這些都會帶來很大的麻煩。國外媒體也針對國內的醫療安全做出了這樣的評價:隨著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內的醫生過分關注專業,導致一些醫生人文底蘊欠缺,視野狹窄,更有一些醫生把精力都放在學技術上,眼里看不到病人的痛苦。
臺灣優秀的作家龍應臺曾提醒我們,要想想我們老了以后會落在什么樣的醫生手里。當我們老了的時候,躺在病床上,卻發現自己的學生在給我們看病,而他們比我們態度更冷漠,責任性更差,心情會怎樣?故此,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將謙卑融于忍耐之中,虛懷憫人慈悲之念,容下無意傷害和淺陋狂妄的心態,有扶危濟困和同情弱者的精神。
最后,我將以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來結束今天的發言,并以此與大家共勉:“吾將以純潔與神圣為情,終生不渝,無論何時登堂入室,吾都將以患者安危為念,遠避不善之。
消化科剛成立之初,有一名29歲的年輕病人,因腹痛、腹脹在我院行胃鏡檢查提示“慢性胃炎”,經門診治療一月后癥狀反復發作,后住院治療21天,癥狀仍不緩解。我們動員患者行胃鏡復查,患者以剛做完胃鏡為由,不愿再進行復查,后在蘭州軍區總醫院行超生內鏡檢查診斷為“彌漫浸潤性胃癌”,也就是醫學上俗稱的“皮革胃”。三個月后該患者去世。自此以后,這個病人的診療過程深深地植入在我的腦海中,也成了我們消化科多年以來的反面教材。以后每當有新的大夫來我們科室,我都會反復提起這件事情,教育我們的醫生,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因為銘記這件事的經驗教訓,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們成功的防范了幾名年輕病人的誤診。就在前不久,有一名39歲的年輕病人,因上腹部脹痛不適,在某縣醫院行胃鏡檢查診斷為“急性胃粘膜病變”,在當地和蘭州治療四個多月,癥狀始終不緩解,在我科住院后行胃鏡檢查提示“胃竇部潰瘍”,病理檢查未發現異常。經住院治療半月后癥狀迅速緩解,病人要求出院。但這名病人的胃鏡圖片給我的感覺不像是良性潰瘍。我們建議患者行胃鏡復查,患者開始不同意,后經我們反復做工作,患者最后同意行胃鏡復查。胃鏡復查提示:胃竇部潰瘍已基本愈合,但病理結果提示“印戒細胞癌”,病人及家屬不理解,認為我們做錯了,出院到蘭州再次做了胃鏡檢查,結果仍提示“胃癌”,病人最終又回到了我們醫院,在普外科做了手術,目前恢復良好。試想,這么年輕的病人,如果我們不三番五次的動員病人多次做胃鏡檢查,這個病人很可能就會失去手術機會,也有可能給我們的醫療過程埋下很大的安全隱患。
我們在醫療過程中也發現,有的醫務人員違反醫院工作制度和醫療技術操作規范,在診斷過程中不認真聽取患者的主訴,查體不全面,或者過分依賴輔助檢查,不邀請會診和請上級醫師查房等,主觀臆斷、盲目診斷,也極易造成誤診、漏診。幾個月前,有一名突發腹痛的病人到我院急診科就診,我院一位年輕的醫生,只開了血常規和血尿淀粉酶檢查,結果出來后,白細胞略高,血淀粉酶正常,尿淀粉酶略高,就將病人以“急性胰腺炎”收住消化科。當時正好我在病房,我一查體,病人痛的直不起腰來,腹部呈“板狀腹”,是一名典型的消化道臟器穿孔患者,我當即把這個年輕醫生叫來,我說你檢查過病人沒有,他說沒有,我說你為什么沒有查,他說病人疼的厲害,不讓我查。這樣的回答讓人不寒而栗!隨即,這名病人轉到外科做了手術,才未釀成大禍。試想,如果這名病人出了問題,醫院能逃得了干系嗎?我們的接診大夫能逃得了干系嗎?
還有,在醫療過程中,我們有的醫護人員跟病人及家屬溝通不到位,解釋不仔細,無耐心,有的甚至態度生硬,互相推諉,對病人的痛苦視而不見,對家屬的詢問置若罔聞,導致病人和家屬在一些很小的細節上跟我們的醫護人員爭爭吵吵,反復投訴。這樣的事在我們科室也時有發生。盡管這些都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但同樣會給我們的醫療過程埋下很大的安全隱患,有時處理不當,甚至會成為醫患糾紛的導火索。今年三月發生在哈醫大一院的惡性傷醫案件就是一起活生生的例子。其實早就有專家提出,醫療糾紛中80-90%是因為溝通不到位,問題交代不清楚,解釋的不仔細,態度生冷,語言傷人,這些都會帶來很大的麻煩。國外媒體也針對國內的醫療安全做出了這樣的評價:隨著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內的醫生過分關注專業,導致一些醫生人文底蘊欠缺,視野狹窄,更有一些醫生把精力都放在學技術上,眼里看不到病人的痛苦。
臺灣優秀的作家龍應臺曾提醒我們,要想想我們老了以后會落在什么樣的醫生手里。當我們老了的時候,躺在病床上,卻發現自己的學生在給我們看病,而他們比我們態度更冷漠,責任性更差,心情會怎樣?故此,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將謙卑融于忍耐之中,虛懷憫人慈悲之念,容下無意傷害和淺陋狂妄的心態,有扶危濟困和同情弱者的精神。
最后,我將以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來結束今天的發言,并以此與大家共勉:“吾將以純潔與神圣為情,終生不渝,無論何時登堂入室,吾都將以患者安危為念,遠避不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