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兒童的心理護理
時間:2012-01-10 15:34來源:求醫網
腦癱概述
我國發病率千分之1.8~4,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占小兒神經科就診人數**。目前我國有腦癱患者600萬以上,每年新增4.6萬
腦癱的定義
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內各種原因所造成的非進行性腦損傷,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嚴重病例還伴有智力低下,語言功能障礙 ,并半有心理問題。
心理學
心理的概念
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的反映。心理現象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表現形式。
心理現象
心理過程:認知過程、情緒過程、意志過程。
個性:需要、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
心理狀態:注意狀態、睡眠狀態等。
小兒出生時不具有心理現象,待條件反射形成即標志著心理活動發育的開始,且隨年齡增長,心理活動不斷發展。了解兒童的心理現象,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
腦癱兒童心理研究
經資料研究:腦癱患兒由于本身的疾病,常產生自卑感、情緒抑郁;加之來自社會和家庭的不良刺激,諸如歧視的態度,成長、教育和職業上的多種麻煩問題;有些患兒因受到過度的照顧和袒護而與集體疏遠等,或多或少會產生心理障礙。
腦癱兒童的心理問題
情緒障礙
疾病給患兒造成諸多不便,使活動受到限制,需長期甚至終生康復治療,患兒易緊張、焦慮、恐懼、擔心被人譏笑。再加上社會上對腦癱患兒的歧視和偏見,會使患兒感到處處低人一等,情緒消沉,易自暴自棄。年長兒則產生恐慌行為,害怕與外界接觸。
行為異常
腦癱患兒性格多固執、多動、沖動、社交退縮、攻擊行為,甚至自殘,另外還可表現選擇性緘默癥,主要表現拒絕與任何人說話,并伴有恐慌、擔心、焦慮感。
認知損害
腦癱患兒常表現有記憶障礙,集中精力困難。認知障礙是影響患兒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依賴心理
腦癱患兒由于運動障礙、行動不變,任何事情都由別人代勞,所以依賴性特別強,缺乏獨立意識。
其他心理
有的患兒因身體缺陷從小受到過度的照顧和袒護,心理比較脆弱、敏感,但自尊心比較強,一點挫折和委屈也受不了,別人稍有不順從他的意愿就大發脾氣,哭鬧不止。
心理護理的重要性
兒童期是孩子大腦發育最快、代償能力最強的時期,同時也是認知、情緒、個性發展的階段。
良好的心理才能取得患兒對康復訓練的配合及信心。
心理護理
觀察
家屬認真觀察患兒的言行舉止,找出患兒存在的心理問題。
建立良好關系
與患兒建立良好的關系,既是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也是朋友關系,不能讓患兒產生害怕或者不信任感。
培養患兒的興趣
培養患兒對外界事物的興趣和與他人交流的興趣。可采用講故事、看卡通畫、繪畫、做智力拼圖 ;帶患兒外出活動,去公園,參加少年宮的活動。
提升患兒的自信
在平時生活中只要有一點點進步都給予給予鼓勵,舉列表揚患兒的優點,講一些戰勝困難的故事給患兒聽。
引導與外界的接觸及交流
鼓勵他們與同年齡孩子交往,誘導患兒如何與正常孩子交往、游戲等,帶患兒參加團體活動。
引導與外界的接觸及交流(腦癱俱樂部)
運動會比賽
心理治療
尋找專業的心理治療機構。
家庭對腦癱兒童的影響
父母親是患兒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人,接受孩子、關心孩子及愛護孩子,為他們創造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及成長環境,重視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培養他們的意志力、幫助他們樹立面對挫折的勇氣和克服困難的信心,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