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腫瘤醫院(山西省腫瘤研究所、山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山西省第三人民醫院)成立于1952年,是國內建立最早... [ 詳細 ]
山西省腫瘤醫院(山西省腫瘤研究所、山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山西省第三人民醫院)成立于1952年,是國內建立最早... [ 詳細 ]
時間:2012-11-08 11:37來源:求醫網
結直腸癌健康教育手冊
一、結直腸癌的概念
自大腸粘膜上皮起源的惡性腫瘤稱為大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臨床常見血便或粘液膿血便,大便形狀或習慣發生改變,腹痛,腹部包塊等,病情發展較慢,遠期療效優于其他消化道惡性腫瘤,預后相對較好;但大腸癌發病率高并有連年上升趨勢。在各類惡性腫瘤中的發病率居第3位。
二、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
1.年齡:發病率在40歲以后明顯升高,診斷時的平均年齡為60—64歲。
2.性別:結腸癌男女為1:1.2,直腸癌為1.27:1。
3.吸煙。
4.飲食因素:高纖維、低熱量和低動物脂肪飲食可減少危險。
5.鈣及微量營養物葉酸、維生素E和維生素D缺乏。
6.結直腸癌和腺瘤病史。
7.炎性腸病。
8.非甾體抗炎藥。
9.家族史:一個一級家屬發病及其相對危險為1.72倍,兩個為2.7倍。
10.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綜合征(HNPPC)。
三、結直腸癌的癥狀
結直腸癌癌具有起病隱匿,早期常無明顯的臨床表現。根據其發生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常各有其特殊性。除早期大腸癌可起病隱匿毫無癥狀外,進展期大腸癌常有程度不同的臨床表現。早期大腸癌癥狀不明顯可無癥狀或僅隱約不適、消化不良、隱血等,隨著癌腫進展癥狀逐漸明顯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痛、腹塊、腸梗阻,以及發熱、貧血和消瘦等全身毒性癥狀。因腫瘤浸潤轉移尚可引起相應器官的改變。右半結腸癌突出癥狀為腹塊、腹痛、貧血部分可出現粘液或粘液血便、便頻、腹脹、腸梗阻等癥,但遠較左半結腸少見。左半結腸癌突出癥狀為大便習性改變、粘液血便或血便腸梗阻等,由于腸蠕動亢進,故在便秘后又可出現腹瀉兩者交替出現的現象。直腸癌突出的癥狀為便血、排便習慣改變及因晚期癌腫浸潤引起的伴發病征;如原位癌部位較低,糞塊較硬,癌腫易受糞塊摩擦而易引起出血,多為鮮紅或暗紅色,與成形糞便不混或附于糞柱表面。
四、結腸癌的診斷檢查
1、實驗室檢查
除作血常規以了解患者有無貧血外尚可根據診斷和鑒別診斷需要進行其它各項化驗檢查其中大便潛血試驗大腸癌生物學標記物的檢測等對早期診斷大腸癌具有積極的意義。便潛血試驗并不能區分癌性和非癌性出血故目前多用于作為大規模人群大腸癌普查的初篩手段但少數早期癌亦可呈便潛血試驗假陰性結果而致漏診。還可通過
直腸粘液T抗原試驗、血清CEA的檢測、鳥氨脫羧酶及血清唾液酸含量等來測定。
2.內鏡檢查
當前述檢查難以確診時可通過全結腸鏡檢查確診。纖維結腸鏡安全可靠,不僅能檢視腫瘤大小、形態、部位、活動度,且能行息肉或早期微小癌灶切除;對可疑病灶能定向鏡取組織進行活檢。因此是目前大腸癌診斷最有效的手段在大腸癌普查中常作為評價各種初篩檢效果的“金標準”
3.X線檢查
可發現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不能窺視的病損,尤其是對于纖維結腸鏡難以送達回盲部的患者。行鋇餐灌腸檢查主要征象為粘膜局部變形、蠕動異常、腸腔狹窄、充盈缺損等。對較小的特別是直徑小于2cm的早期癌顯示常有困難采用氣鋇雙重顯影對早期癌的發現有幫助。
4.活體組織檢查和脫落細胞學檢查
活體組織檢查對于確定大腸癌,尤其是早期癌和息肉癌變以及對病變鑒別診斷有決定性意義。它不僅可明確腫瘤的性質、組織學類型及惡性程度,而且可判斷預后,指導臨床治療。脫落細胞學雖準確性高,但取材較繁瑣,不容易獲得滿意的標本,觀察時需要有經驗豐富的細胞學醫生,故臨床應用少。目前多由內鏡下直接刷檢涂片進行細胞學診斷所取代。
5.其他
B型超聲掃描、CT掃描檢查 均不能直接診斷結腸癌,但對癌腫的部位,大小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淋巴及肝轉移的判定有一定價值。
五、結腸癌的治療
大腸癌的治療倡導以手術切除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多數原發腫瘤可作治療性的切除,原則是切除腫瘤所在腸段(包括近側10cm和遠側7cm范圍相應的腸系膜和所屬淋巴結),具體治療切除范圍及其手術方式依癌腫所在部位而定。如不能施行治療手術仍可作姑息性切除,使癥狀得到緩解。改善患者生存質量術后5年生存率與大腸癌病理分期密切相關,早期大腸癌術后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而中晚期者僅為40%左右。生物免疫治療是大腸癌治療的研究方向。例如除傳統采用具有免疫功能的制劑進行免疫治療和免疫疫苗治療外,目前已開始采用大腸癌患者手術切除標本周簡單制備膜抗原包裹于脂質注入大腸癌者體內。可特異激活患者體內免疫活性細胞殺死殘存癌細胞提高5年生存率。用LAK細胞及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等進行過繼免疫治療已試用于臨床,此外利用基因轉染將細胞因子緩癌基因異源表達抗原等導入腫瘤細胞以殺傷或誘導殺傷癌細胞為大腸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
六、結直腸癌的預防
(一)一級預防;減少消除大腸癌的致病因素遏制正常細胞的癌變過程
1.飲食調整
雖然大腸癌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絕大多數散發性的大腸癌與環境因素特別是飲食因素密切相關。對飲食干預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
①能量攝入 。能量攝入與大腸癌發生有關。大部分的研究表明總的能量攝入與大腸癌危險性有關系。無論攝入的能量是蛋白質、脂肪還是碳水化合物,減少能量的攝入有可能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
②脂肪與紅肉。 大腸癌的發生與動物脂肪和肉類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高脂攝入的婦女與低脂婦女相比,大腸癌風險增加32%。而肉類中,攝入紅肉是大腸癌發生的一個強的危險因素。減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特別是盡量少吃煎烤后的棕色肉類有助于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③水果蔬菜和膳食纖維。 纖維素能增加糞便量稀釋結腸內的致癌劑吸附膽汁酸鹽,從而能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因此在平時的飲食應該盡量多攝入蔬菜、水果、纖維素,合理飲食,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④維生素與微量元素 。有研究表明:補充維生素A、C、E能使腺瘤患者的結腸上皮過度增生轉化為正常。但目前資料并不支持用抗氧化維生素來預防大腸癌。微量元素與大腸癌的關系目前研究還不甚詳細。葉酸能減少大腸癌的發病,但具體機制不清楚。
⑤膳食抗致癌原 。膳食中的大蒜、洋蔥、韭菜、蔥中含有的硫醚;柑桔類含有的萜;葡萄草莓蘋果中含有的植物酚以及胡蘿卜、薯類、西瓜中含有的胡蘿卜素都被認為是能夠遏制、突變具有緩癌作用。尤其是大蒜有研究表明大蒜是具有最強保護作用而使人們免患遠端結腸癌的蔬菜。
2.改變生活習慣
① 肥胖與運動。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獨立的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體力活動過少是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體力活動可以影響結腸蠕動,有利于糞便排出,從而達到預防大腸癌的作用。
② 吸煙 。吸煙與大腸癌的關系還不十分肯定。但吸煙是大腸腺瘤的危險因素已經得到證實。目前研究認為,吸煙是大腸癌基因產生的刺激因素,但需要經過大約40年的時間才能發生作用。
③ 飲酒。 酒精的攝入量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系。酒精也是大腸腺瘤的危險因素,但具體原因不清楚。減少酒精攝入量有利于預防大腸癌。
④ 生殖因素。 激素與生殖因素可能影響大腸癌的發生。美國研究表明:單身女性的大腸癌發病率高于結婚女性。有人認為這與激素能影響膽汁酸鹽代謝有關。
3.藥物
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者大腸癌發病率降低。每月服用10~15次小劑量阿司匹林可以使大腸癌的相對危險度下降40%~50%。但也有研究并不支持這一說法,并且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的用量、用藥時間、長期應用所致的副作用也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4.治療癌前病變
大腸腺瘤患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大腸癌發病率明顯增加。通過普查與隨訪,盡早切除腺瘤、治療結腸炎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死亡率,尤其是對于有家族史者,通過遺傳學檢查篩查處高危人群進行結腸鏡檢查是大腸癌預防工作的重要方面。
(二)二級預防
腫瘤的二級預防即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或減少腫瘤引起死亡。大腸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從癌前病變到侵潤性癌估計需要經過10~15年的時間。這為普查發現早期病變提供機會,普查是二級預防的重要手段。
(三)三級預防
三級預防:對腫瘤患者積極治療,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目前對大腸癌患者采取手術治療為主,輔以適當的放化療、中醫藥治療、免疫治療以提高大腸癌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