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術有哪些
時間:2011-10-28 22:19來源:求醫網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常分為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這些均可手術治療。動脈導管未閉可不用手術治療,輕的室間隔缺損也可自然閉合而不必手術。一些復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可手術減輕病情。
手術的時間應視心臟病的嚴重程度而定。輕者可以待孩子長大些再手術,重者會因時間的推移而使病情加重,失去手術機會或增加手術的難度,因而應盡早手術。一般來說,在孩子上學前手術,不影響孩子的學習。
房間隔缺損
遠大心胸醫院專家指出,自然生存率較高,患者壽命幾乎都可超過20歲。不手術的患者致死的總人數不超過25%。因為手術的高成功率,有學者認為應和動脈導管未閉一樣,診斷明確無論有無癥狀,均應手術。但多數認為手術仍有一定危險性,認為只有符合以下適應癥才可手術:有氣急、心悸癥狀或曾發生心力衰竭,雖無癥狀,但有右心擴大和肺充血現象;手術不應該受到年齡限制建議爭取早日手術,5歲以下較好;并對老年病例發生癥狀者,亦應考慮手術治療,但45歲以上或60歲以上者死亡率高。
室間隔缺損
不需手術:缺損有自然閉合趨勢,自然閉合的機會與年齡呈負相關,自然閉合絕大部分發生在2歲以內(年齡一個月,自然閉合約80%),5歲以上者較少見。小型缺損如無癥狀,宜密切隨訪觀察至5歲~6歲。進行性閉合缺損、癥狀逐漸減輕者,也可繼續觀察到10歲~15歲。
擇期手術:缺損的大小,由小到中等,癥狀輕,無肺動脈高壓,而肺血流∶體血流在2∶1左右。在隨訪中,心臟雜音、心電圖和胸片變化不大者,可等到學齡前施行手術;如在觀察期間,肺動脈壓升高,心臟雜音變短,心尖區舒張期雜音變低或消失者,應提早手術。
早期手術:在大型室間隔缺損嬰幼兒,癥狀重,肺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結構改變以及肺血管生長受阻等,如在8個月內手術修補室間隔缺損,術后一年肺血管改變可恢復,且有心血管長出。而在9個月或更后進行手術的嬰幼兒,術后仍有持續性肺血管阻力的升高。也有學者主張在2歲以內手術,即使有嚴重的肺動脈高壓,術后也能恢復到正?;蚪咏!6?歲以上手術,有50%的肺動脈高壓將持續不變。
緊急手術:大型室間隔缺損的新生兒或嬰幼兒,分流量大,并發危及生命的頑固性心力衰竭和肺功能不全,積極內科療法無效者,應創造條件進行手術,即使在生下3個月內亦應如此??梢钥紤]性肺動脈環縮術,以挽救生命。
法樂氏四聯癥
遠大心胸醫院專家提出,未治療的四聯癥患者預后差,25%死于1歲以內,40%死于3歲以內,70%死于10歲以內,合并肺動脈閉縮或無肺動脈瓣者有50%死于1歲以內,這就要求在嬰兒期施行手術。更多的主張對有癥狀的嬰兒施行一期心內修復手術。如嬰兒容易喂養,可在2~3歲體重增加后手術比較安全,如出生后嚴重缺氧發作或反復心衰,可盡早手術治療。
動脈導管未閉
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特別是妊娠不足30周者,動脈導管關閉延遲,改善心功能的同時,試行消炎痛治療促進導管的閉合。通常一個療程足以關閉導管,出生后3天內的早產兒治療效果較好。
兒童和成人患者遠期自然愈后不佳,且有并發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危險,除癥狀不明顯的幼兒可延期手術外,一般情況下一經確診即應手術治療,根據我國目前醫療現狀,較理想的手術年齡是3歲~5歲,盡量不要超過30歲。下列情況尤須進行手術:早產患嬰如有心力衰竭或進行性心臟擴大或伴有呼吸窘迫癥,經內科和藥物治療無效,應行搶救手術;足月患嬰如有心力衰竭或進行性心臟擴大,可及早手術;合并肺動脈高壓患者,只要以左向右分流為主,即所謂動力性肺動脈高壓,應予以手術?;技毦孕膬饶ぱ讜r暫緩手術,給予抗生素治療,待治療2~3個月再進行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