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病好發于20~40歲的青壯年,女性多于男性,特別是站立工作者尤為多見。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該病的危害性及其治療辦法。
該病的病因分為以下幾類
1、鏈球菌感染:某些患者可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咽峽炎和急性扁桃體炎之后。
2、結核菌感染: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該病與結核感染有密切關系。國內統計同時合并結核菌感染,或有陳舊性結核病灶,或結素試驗陽性者,占60%以上,認為該病是機體對結核菌或其毒素的過敏現象。
3、藥物致病:某些藥物尤其是溴劑、磺胺藥以及口服避孕藥,是該病最常見的致病原因。
4、其他疾病:其他如自身免疫病、潰瘍性結腸炎、結節病等均可伴有該病。此外,急性、慢性白血病,也可伴發該病。
該病是一種由許多原因引起的皮膚變態反應,真正的發病機制還不清楚。可能該病是一種血管對微生物或其他抗原的遲發性變態反應。
該病的病癥是:
1、多見于青壯年女性,但也見于男性。男女之比約為1∶5。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
2、好發于下肢,特別是小腿后側,大腿、臀部及上臂亦可累及。
3、皮損為鮮紅、暗紅乃至正常皮色的小結節至較大的浸潤斑塊,呈圓形或橢圓形,常初發于小腿,一般與蠶豆大小相仿。
4、結節較硬,表面皮膚紅熱,有自發痛或輕度觸痛。約2~4周消失或遺留纖維性結節,多不發生潰瘍,結節常經一定時間反復發作,并向足部、股部及上肢擴展,但發展慢,預后好。
5、有時可伴有關節疼痛及下肢酸軟無力,全身狀況良好,其他系統及臟器很少受累及。該病的危害
臨床經驗總結發現在發疹前可有發熱、頭痛、乏力、咽喉痛、肌肉或關節疼痛等前軀癥狀,也可無任何前軀癥狀便出現皮疹。皮疹常成批出現,表現為1~125px大小的圓形紅斑,稍隆起,觸之其下有結節,表現光亮,色鮮紅,局部有疼痛及觸痛,好發于雙小腿伸側,對稱分布,互不融合,亦可發于前臂、大腿等處,常伴有踝關節腫脹。數日后,顏色由鮮紅轉暗紅、紫紅,消退后可留色素沉著,從不破潰。該病病病程多呈急性,約3~6周可消退,愈后多不復發。
該病的治療
對于該病的治療,采用“細胞組織修復通脈療法”具有很好的療效。該療法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一套周圍血管疾病診療系統,是國際臨床醫學周圍血管疾病研究中心攜手我院專家共同研發的周圍血管病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是一項成熟可靠的技術。該工作站包含了全套的周圍血管病診療標準及療法方案,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強力推薦,被譽為治療周圍血管病的國際金標準。有效率達100%;治愈率達98.57%。
專家建議:該病患者在康復過程中,也要配合適量的鍛煉,有助于該病的康復。疾病初期,應抬高患肢,減少活動;疾病后期,結節漸消,應適量增加活動量,加強下肢功能鍛煉。可自我推拿按摩雙小腿,取足三里穴按摩,每次5~10分鐘,每日2~3次。以上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作用。平時盡量不要吃熱量特別大的食物,注意飲食的,健康合理,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平衡的心態,適當的運動鍛煉,注意不要吃刺激性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