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肝、脾、肺、腎經。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在中醫五行理論中,春季對應的是肝臟,因此,調養肝氣對于春季的養生至關重要。黃芪作為補氣佳品,在春季生發的季節能夠起到一定的補氣作用。黃芪熬粥湯,具有益血補氣之功效。 黃芪可分為:內蒙黃芪、膜莢黃芪、綿黃芪、多序巖黃芪(又名“紅芪”)、日本黃芪(又名“和黃芪”)。 主要是制成飲片,調劑于中藥方劑中。現代也用黃芪提取物制成工業制劑,口服或靜脈滴注。 有以下重要作用,1、用于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術等配伍;用于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2、用于表虛不固的自汗。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術同用。3、用于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如用于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用于膿成不潰,可與當歸、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4、用于水腫、腳氣、面目浮腫。配白術、茯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