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為常見的發作性、肺部過敏性疾病。發作一般有季節性。大多在支氣管反應性增高的基礎上由變應原或其他因素引起不同程度的支氣管痙攣、粘膜水腫、粘液分泌增多及粘膜纖毛功能障礙等變化。
西醫病因:1.過敏因素(外源性哮喘):有過敏性體質的患者在吸入過敏性抗原微粒或發生感染時,均可引起發病。致敏原主要是吸入花粉、屋塵、螨、動物毛屑、工業粉塵、真菌孢子;進食魚、蟹、蝦,或接觸工業染料等,亦可導致過敏。免疫學的研究表明吸入的過敏抗原,可產生多量的特異性抗體IgE(免疫球蛋白 E),附著在支氣管粘膜的肥大細胞及血液嗜堿粒細胞上。若患者再次接觸同一抗原,抗原即與附著在肥大細胞表面的IgE結合,發生過敏反應,釋放出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組織胺,5-羥色胺、慢反應素、緩激肽等),使支氣管粘膜充血、水腫,平滑肌痙攣與腺體分泌增加,細支氣管管腔狹窄,肺通氣不暢而發困難,導致哮喘發作。 2.感染因素(內源性哮喘):由病毒或細菌,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逐漸形成和激發哮喘極為常見。致敏原來自體內,為細菌或病毒的代謝產物,故與鼻、咽、扁桃體、肺或其他感染病灶未及時清除有密切關系。但目前由感染而激發或形成哮喘的機理尚不十分清楚。本病除接觸過敏原,呼吸道感染等誘發因素外,每常與氣候驟變寒冷以及精神因素有關。經神因素的性質和作用途徑是復雜的,可能是大腦皮質作用于丘腦,使丘腦功能改變而導致迷走神經的過度興奮,分泌乙酰膽堿,從而增加了支氣管平滑肌的張力。 3.遺傳因素:哮喘患者常有家族性和遺傳性。上海醫科大學華山醫院1984年曾對200例哮喘患兒做過抽樣調查,約50%有家族史。
中醫病因:本病的主要病因是痰飲內伏,平時可不發病,遇某種因素致使痰飲搏擊于氣道而發病。致病因素比較復雜,凡外感風寒暑熱,未能及時表散,邪阻于肺,氣不布津,聚液成痰。飲食酸咸肥甘,生冷腥膩而致脾失健運,內釀痰濕,上干于肺,壅阻肺氣。素稟體弱,或病后體虛,如幼年麻疹、百日咳及反復感冒,咳嗽日久,陽虛陰盛,氣不化津,痰飲內生。或陰虛陽盛,熱蒸液聚,痰熱膠固。由此可以看出,導致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為痰,所謂“哮喘專主于痰”,外感、飲食、病后失調,情志內傷,疲勞等均是誘發因素。
中醫病機:1.外邪侵襲 風寒之邪,侵襲肌表,內阻于肺,寒邪郁閉皮毛,肺氣失肅降;或因風熱中,肺熱壅盛,清肅失職或肺有蘊熱,又為寒邪所束,熱不得泄,皆能導致肺氣上逆而發生哮喘。 2.痰濁阻肺 飲食失節,傷及肺氣,導致上焦津液不布,凝聚寒飲,內伏于肺,或恣食肥甘太過,嗜酒傷中,脾失健運,痰濁內生,上干于肺;或病后陰傷,素體陽盛,寒痰內郁化熱,熱蒸痰聚,致痰熱膠固,內郁于肺,遇勞欲、情志的觸動,即可發病。 3.肺腎虧虛 因肺為氣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內為五臟華蓋,久病咳傷,或他臟病氣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氣脹滿,呼吸不利而致短氣喘促。腎為氣之根。與肺同司氣體之出納,故腎元不固,攝納失常,則氣不歸元,陰陽不相接續,亦可氣逆于肺而發為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