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廣東省胃腸肛門醫院(簡稱中山六院),是一所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承擔預防保健、醫療、康復、醫學教育和科研任務,... [ 詳細 ]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醫院庫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 醫院資訊 > 勇闖禁區,我院完成巨大胰十二指腸周圍血管瘤切除術
勇闖禁區,我院完成巨大胰十二指腸周圍血管瘤切除術
時間:2012-10-30 16:44來源:求醫網
日前,我院結直腸肛門外科汪建平教授團隊,成功為一名極其罕見的巨大胰十二指腸、腸系膜海綿狀淋巴管瘤患者實施手術,完整切除病灶同時,成功重建小腸系膜動靜脈,分別與肝動脈、門靜脈吻合,在國內尚屬首次。手術的圓滿完成,不僅凸顯我院在胃腸肛門領域的影響力,也體現了其包括胰腺外科、血管外科、手術麻醉科、外科重癥監護等普通外科的綜合實力。
反復黑便,便血長達半月余的阿成由江西贛州急診120送到我院的時候臉色蒼白,每日排暗紅色血便400-600ml,每天都要輸同型濃縮紅細胞2U-4U及血漿400ml,方能維持正常的血壓和脈搏。
“我們那邊醫生說阿成不行了,讓我們放棄治療”在床邊照料阿成的妻子臉色憔悴,言辭之間帶著重重的憂愁。在當地,阿成被診斷為“腹膜后腫物侵犯十二指腸并十二指腸出血”,腸鏡檢查提示他的十二指腸降部有腫物,出現腸壁滲血。CT片顯示阿成腹膜后占位性病變已經向前延至腸系膜周末,排除外間葉組織腫瘤性病變。當地醫院認為阿成上消化道出血無法控制、失血量巨大,每日輸血難以保證,腫瘤無法切除,建議放棄治療。
不肯死心的阿成堅信還有最后的希望,在打聽到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在國內普通外科領域的影響力后,毅然決然的從江西來到了廣州,住進了我院普通外科。阿成入院后,心電監護、吸氧、建立靜脈通路、止血、配輸血、營養支持等處理一直“包圍”著他。
因為阿成的腹部腫物病變位于十二指腸、胰頭及小腸系膜根部,并且診斷尚未明確,只能暫時進行止血和輸血為主的保守治療。然而住院3天,阿成的血紅蛋白仍呈進行性下降,生命體征難以維持平穩。汪建平教授在充分考慮阿成的病情,并與醫院胃腸外科、胰腺外科、血管外科、腫瘤內科、消化內鏡中心、病理科、放射科、麻醉科等多個學科討論了之后,果斷下達手術的指令。
“剖腹探查+胰頭十二指腸切除+遠端胃切除+膽囊切除+小腸系膜根部腫物切除+小腸部分切除+回腸系膜血管重建+回盲部升結腸部分切除+近端胃回腸吻合+近端胃胰體端側吻合+膽總管回腸端側吻合+回腸結腸端端吻合+胃造瘺術”,麻醉醫師將這一長長的術式認真的記錄在手術記錄單上。在術中探查中,汪建平教授發現腫瘤位于胰頭鉤突部,發現其已侵入十二指腸降部及小腸系膜根部,同時包繞腸系膜上動靜脈全程至腸系膜下動靜脈起始部。為謹慎起見,他專門切取部分小腸系膜根部及胰頭腫物送術中冰凍,病理示阿成所患原來為一種極為罕見的腸系膜海綿狀淋巴管瘤。
汪建平教授指出,患者上出現消化道大量出血及止不住的血便等癥狀實則為腫瘤侵犯十二指腸壁所致,如果腫瘤不切除則出血無法控制,阿成也將生命難保。但是如果完整切除腫瘤,所帶來的后果則是腸系膜上的血管難以保留、全部小腸及回盲部腸段也將離斷。手術臺上就是戰爭,容不得半點的猶豫。在與李松奇教授商討之后,汪建平教授決定還是完整切除胰頭十二指腸及腸系膜根部腫瘤,然后行Whipple+小腸系膜血管重建術式,保留了必要長度的小腸維持阿成生存需要。同時為了盡量節約有效小腸腸段,他們大膽做出嘗試,在國內首次改變經典的小腸胰腺袖套吻合為近端胃胰體端側吻合,腸系膜上動靜脈完全離斷后,小腸襻血管重建為小腸系膜動靜脈分別與肝動脈、門靜脈吻合。小腸血管重建后小腸壁血運回復較好,阿成生命體征總體平穩,術中一共輸了紅細胞1400ml、血漿800ml。手術取得圓滿成功。現在阿成不需輸血血紅蛋白就能達到正常的水平,而且也解除了黑便、血便的煩惱,“就像獲得新生。”阿成滿懷感激的說到。
據悉,海綿狀淋巴管瘤(cavernous lymphangioma)是由原始淋巴管發育增生形成的腫物,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畸形,屬于錯構瘤性質,是腫瘤和畸形之間交界性病變。該病多見于兒童,一般不自行消退,但病程緩慢。一般位于真皮或皮下組織內,好發于頭頸及下肢。尤其是唇、舌、頰等處。病變界限不清,柔軟而有壓縮性,但不隨體位變化而變化。體積可大可小,大者,局部組織明顯腫脹變形,并影響功能,如巨唇、巨舌等。瘤體表面皮膚正常,或呈淡紅色,刺穿可抽出淡黃色透明液體。
而阿成患有的腸系膜海綿狀淋巴管瘤極為罕見,據汪建平教授介紹,在國內也僅有10例報道,而且臨床癥狀均為腹痛,無便血及黑便,并未危及生命。像阿成這樣,病灶已經侵犯胰頭十二指腸,范圍之廣、致持續大量十二指腸出血危及生命尚屬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