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瘤概述
時間:2012-04-17 10:38來源:求醫網
動脈瘤也算得上是近些年才開始盛行的一種疾病,它對人們的傷害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到的。改用能降低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飲食,可能有助于頂防動脈瘤的發展。了解你是否在動脈瘤的危險期,并采用適當的措施防止動脈瘤形成。特別是如果你有中風或心臟病家族史。改變你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以改善你的總體健康狀態。有規律的鍛煉,注意你的飲食,如果吸煙請戒掉。
動脈瘤是由于動脈管壁薄弱而發生的一種長期性腫脹疾病。動脈瘤可在任何部位形成,但發生動脈瘤最常見及最麻煩的地方,是在腦動脈、主動脈,以及把心臟泵出的血液帶往身體其他部分去的大動脈。動脈內發生動脈瘤,在基本上來說有三個原因:
1、動脈壁有三層組織,動脈的支撐力量是由中間肌肉層所提供的,而這層組織可能有先天性的缺陷。受影響的動脈中的正常血壓會造成一種氣球似的腫大,這種腫大叫做囊形動脈瘤。由于先天性缺陷所造成的動脈瘤幾乎總是發生在腦基部的動脈中,由于其形狀以及由于幾個動脈瘤常會聚生在一起,所以它們又被稱之為“漿果”動脈瘤。
2、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發炎,都會使動脈壁變得薄弱。大多數的動脈發炎是由諸如結節性多動脈炎,或細菌性心內膜炎(見感染性心內膜炎)等疾病所造成。
3、部分動脈壁肌肉中層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而緩慢惡化。由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動脈瘤很可能是一種香腸形的腫大,這種動脈瘤叫做梭形動脈瘤,它會沿著動脈的一小段發展出來。另外一種相似的腫大是由高血壓所造成。另外一種相似的腫大是由高血壓所造成。然而,動脈中的血壓增高,會使動脈壁以許多不同的方式擴張。它甚至會脹破動脈壁的組織層,迫使血液進入組織層里去。這種疾病叫做夾層脈瘤。
癥狀表現
1.常有動脈硬化、高血壓或創傷史。
2.患肢遠端動脈供血不足,若瘤體較大,壓迫附近神經、靜脈,可出現肢體疼痛、麻木、靜脈曲張、腫脹。頸動脈瘤可引起腦供血不足,壓迫鄰近組織,可出現聲音嘶啞、嗆咳、呼吸困難及霍納綜合征。
3.沿動脈行徑有圓形或梭形腫塊,表面光滑、緊張而有彈性,膨脹性搏動,觸及細震顫,聞及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壓迫動脈近端,腫塊縮小,搏動、震顫和雜音消失。
4.X線片,瘤壁可有鈣化影。動脈造影可確定瘤體部位、大小、范圍及側支循環情況。
診斷檢查
(1)X線平片檢查:可顯示鈣化瘤壁。
(2)動脈造影:要明確動脈瘤部位、范圍、大小等情況,有助于明確診斷及擬定手術方案。
(3)超聲檢查:可測定動脈瘤的大小、搏動及雜音。
(4)反應性充血試驗:觀察患肢側支循環是否已充分建立。
方法:先將患肢抬高,用彈性繃帶自遠端向上纏裹至動脈瘤的下方,以驅出肢體內血液,然后在動脈瘤上方用手指壓緊動脈,直至動脈瘤的搏動消失為止;5min后,解除彈性繃帶,但手指仍繼續緊壓動脈,如在2~3min內患肢皮膚發紅,直達指(趾)端,則說明側支循環已充分建立。如在上述時間內不發紅,則表明側支循環建立不充分。如為頸動脈瘤,可壓迫頸動脈,經30min以上壓迫患者仍不出現頭昏、眼花等缺血癥狀者,表明腦部已有充分的側支循環形成。
動脈瘤的術后飲食應注意清淡富于營養,保證患者充分休息,避免勞累及情緒激動,患者如無貧血,不必要進行補血,平時在飲食中注意食療即可。
腫瘤病人應盡量避免吃誘癌性食物而多吃緩癌性食物。據研究,常見的緩癌食物有十字花科蔬菜(如卷心菜和菜花等)及蘿卜、大蒜、酸梅、黃豆、牛肉、蘑菇、蘆筍、薏苡仁等。
食療方:(1) 腫瘤手術或放、化療后或晚期腫瘤患者食欲下降,倦怠乏力,食后腹脹等氣虛證為主者。可選用:黨參、白術各30克(紗布另包),茯苓、懷山藥、去心蓮子、苡仁米各50克,紅棗15枚,糯米100克,白糖適量。 制法:諸藥加水約1000ml,煮沸后文火煮30分鐘,去布包黨參、白術,加糯米、白糖、適量水煲粥。
(2) 放化療后或晚期腫瘤貧血、白細胞下降陽虛患者,表現為體弱氣虛,畏寒肢冷,四肢無力,精神不振,面白舌淡等。可選用龜肉500克,西洋參10克,鹿茸3克,苡米50克。制法:將龜肉洗凈、切塊,諸藥紗布包同放入鍋中,加生姜5片、清水適量共煮,水開后去浮沫,加黃酒、食用油適量等,文火煮至肉熟,調入食鹽等調料。
(3) 手術、放化療后貧血或、白細胞下降氣血兩虛者,表現為面色蒼白,咽干口燥,動則氣喘,心悸失眠等。可選用:母雞1000克,當歸、白芍、熟地、川芎、白術、甘草各10克,黨參、茯苓各15克,生姜5片。 制法:將雞肉洗凈,切塊,放砂鍋中,加生姜,諸藥(沙布包)及清水適量,急火煮沸后,文火燉至雞肉爛熟,去藥包,調入食鹽等調料。
動脈瘤是由于動脈管壁薄弱而發生的一種長期性腫脹疾病。動脈瘤可在任何部位形成,但發生動脈瘤最常見及最麻煩的地方,是在腦動脈、主動脈,以及把心臟泵出的血液帶往身體其他部分去的大動脈。動脈內發生動脈瘤,在基本上來說有三個原因:
1、動脈壁有三層組織,動脈的支撐力量是由中間肌肉層所提供的,而這層組織可能有先天性的缺陷。受影響的動脈中的正常血壓會造成一種氣球似的腫大,這種腫大叫做囊形動脈瘤。由于先天性缺陷所造成的動脈瘤幾乎總是發生在腦基部的動脈中,由于其形狀以及由于幾個動脈瘤常會聚生在一起,所以它們又被稱之為“漿果”動脈瘤。
2、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發炎,都會使動脈壁變得薄弱。大多數的動脈發炎是由諸如結節性多動脈炎,或細菌性心內膜炎(見感染性心內膜炎)等疾病所造成。
3、部分動脈壁肌肉中層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而緩慢惡化。由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動脈瘤很可能是一種香腸形的腫大,這種動脈瘤叫做梭形動脈瘤,它會沿著動脈的一小段發展出來。另外一種相似的腫大是由高血壓所造成。另外一種相似的腫大是由高血壓所造成。然而,動脈中的血壓增高,會使動脈壁以許多不同的方式擴張。它甚至會脹破動脈壁的組織層,迫使血液進入組織層里去。這種疾病叫做夾層脈瘤。
癥狀表現
1.常有動脈硬化、高血壓或創傷史。
2.患肢遠端動脈供血不足,若瘤體較大,壓迫附近神經、靜脈,可出現肢體疼痛、麻木、靜脈曲張、腫脹。頸動脈瘤可引起腦供血不足,壓迫鄰近組織,可出現聲音嘶啞、嗆咳、呼吸困難及霍納綜合征。
3.沿動脈行徑有圓形或梭形腫塊,表面光滑、緊張而有彈性,膨脹性搏動,觸及細震顫,聞及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壓迫動脈近端,腫塊縮小,搏動、震顫和雜音消失。
4.X線片,瘤壁可有鈣化影。動脈造影可確定瘤體部位、大小、范圍及側支循環情況。
診斷檢查
(1)X線平片檢查:可顯示鈣化瘤壁。
(2)動脈造影:要明確動脈瘤部位、范圍、大小等情況,有助于明確診斷及擬定手術方案。
(3)超聲檢查:可測定動脈瘤的大小、搏動及雜音。
(4)反應性充血試驗:觀察患肢側支循環是否已充分建立。
方法:先將患肢抬高,用彈性繃帶自遠端向上纏裹至動脈瘤的下方,以驅出肢體內血液,然后在動脈瘤上方用手指壓緊動脈,直至動脈瘤的搏動消失為止;5min后,解除彈性繃帶,但手指仍繼續緊壓動脈,如在2~3min內患肢皮膚發紅,直達指(趾)端,則說明側支循環已充分建立。如在上述時間內不發紅,則表明側支循環建立不充分。如為頸動脈瘤,可壓迫頸動脈,經30min以上壓迫患者仍不出現頭昏、眼花等缺血癥狀者,表明腦部已有充分的側支循環形成。
動脈瘤的術后飲食應注意清淡富于營養,保證患者充分休息,避免勞累及情緒激動,患者如無貧血,不必要進行補血,平時在飲食中注意食療即可。
腫瘤病人應盡量避免吃誘癌性食物而多吃緩癌性食物。據研究,常見的緩癌食物有十字花科蔬菜(如卷心菜和菜花等)及蘿卜、大蒜、酸梅、黃豆、牛肉、蘑菇、蘆筍、薏苡仁等。
食療方:(1) 腫瘤手術或放、化療后或晚期腫瘤患者食欲下降,倦怠乏力,食后腹脹等氣虛證為主者。可選用:黨參、白術各30克(紗布另包),茯苓、懷山藥、去心蓮子、苡仁米各50克,紅棗15枚,糯米100克,白糖適量。 制法:諸藥加水約1000ml,煮沸后文火煮30分鐘,去布包黨參、白術,加糯米、白糖、適量水煲粥。
(2) 放化療后或晚期腫瘤貧血、白細胞下降陽虛患者,表現為體弱氣虛,畏寒肢冷,四肢無力,精神不振,面白舌淡等。可選用龜肉500克,西洋參10克,鹿茸3克,苡米50克。制法:將龜肉洗凈、切塊,諸藥紗布包同放入鍋中,加生姜5片、清水適量共煮,水開后去浮沫,加黃酒、食用油適量等,文火煮至肉熟,調入食鹽等調料。
(3) 手術、放化療后貧血或、白細胞下降氣血兩虛者,表現為面色蒼白,咽干口燥,動則氣喘,心悸失眠等。可選用:母雞1000克,當歸、白芍、熟地、川芎、白術、甘草各10克,黨參、茯苓各15克,生姜5片。 制法:將雞肉洗凈,切塊,放砂鍋中,加生姜,諸藥(沙布包)及清水適量,急火煮沸后,文火燉至雞肉爛熟,去藥包,調入食鹽等調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