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紅色毛囊丘疹1,為毛囊部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化膿性或非化膿性炎癥.2祖國醫學對本病早有記載。生于項后發際部位者稱 “發際瘡”;生于下頜部者稱“須瘡”、“燕窩瘡”;發于眉間者稱“眉戀瘡”;發于臀部者稱“坐板瘡”等。中醫學根據其發病部位及形狀有不同的命名,如大珠瘡、發際瘡、羊胡子瘡、螻蛄癤、螻蛄患、蟮拱頭等。本病好發于頭部、項部、臀部、肛周或身體其他部位,且有復發傾向,常多處發生,性質頑固,遷延難愈。
西醫治療
1.輕癥 一般治療,去除濃頭,涂以2%碘酊或1%甲紫。用含有消毒劑的肥皂或1∶5000的高錳酸鉀清洗。外用硫磺爐甘石洗劑、5%聚維酮碘等。
2.重癥 可全身使用抗生素,可根據病情使用苯唑西林,口服螺旋霉素、阿奇霉素或諾佛沙星、頭孢素、頭孢噻肟鈉等新型廣譜抗生素。
3.反復發作 頑固反復發作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自血療法、多價葡萄球菌或自身疫苗,每周一次,首次0.5ml,以后每次1ml,5次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