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通過下列途徑發生肺炎:1、空氣吸入;2、血行播散;3、臨近感染部位蔓延;4、上呼吸道定植菌誤吸。肺炎可通過誤吸胃腸道的定植菌(胃食管返流)和通過人工氣道吸入環境中的致病菌引起。病原體直接抵達下呼吸道后,滋生繁殖,引起肺泡毛細血管充血,水腫,肺泡內纖維蛋白滲出及細胞浸潤。除了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桿菌等可引起肺組織的壞死性病變易形成空洞外,肺炎治愈后多不遺留瘢痕,肺的結構與功能均可回復。
多數起病急驟,常有受涼、淋雨、勞累等誘因,約1/3患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典型病例可突然寒戰起病,繼之高熱,體溫可高達39℃~40℃,呈稽留熱型,常伴有頭痛、全身肌肉酸痛,食欲減退。抗生素使用后熱型可不典型,年老體弱者可僅有低熱或不發熱。常見癥狀為咳嗽、咳痰。初期為刺激性干咳,繼而咳出白色粘液痰或帶血絲痰,經1~2天后,有些患者可咳出粘液血性痰或鐵銹色痰,也可呈膿性痰。出現胸痛時,常呈針刺樣,隨咳嗽或深呼吸而加劇,可放射至肩或腹部。如為下葉肺炎可刺激隔胸膜引起劇烈腹痛,易被誤診為急腹癥。由于肺實變通氣不足、胸痛以及毒血癥可引起呼吸困難。病情嚴重時影響氣體交換,使動脈血氧飽和度下降而出現紫紺。少數有惡心、嘔吐、腹脹或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嚴重感染者可出現神志模糊、煩躁、嗜睡、昏迷等。早期肺部體征無明顯異常,重癥者可有呼吸頻率加快,鼻翼煽動,發紺。肺實變時有典型的體征,如叩診濁音、語顫增強和支氣管呼吸音等,也可聞及濕性羅音。并發胸腔積液者,患側肺部叩診濁音,語顫減弱,呼吸音減低。
抗感染治療是肺炎治療的最主要環節。細菌性肺炎的治療包括經驗性治療和針對病原體治療。前者主要根據本地區、本單位的肺炎病原體流行病學資料,選擇可能覆蓋病原體的抗菌藥物;后者則根據呼吸道或肺組織標本的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擇體外試驗敏感的抗菌藥物。此外,還應該根據患者的年齡、有無基礎疾病、是否有誤吸、住普通病房或是重癥監護病房、住院時間長短和肺炎的嚴重程度等,選擇抗菌藥物和給藥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