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找醫院 | 找醫生 | 查疾病 | 在線咨詢 | 百科 | 資訊 | 電話咨詢 | 疾病庫 | 專家訪談 | 經驗分享

劉金祥醫生個人網站

已通過求醫網 職業醫生資格認證
當前位置: 求醫網 > 劉金祥大夫個人網站 > 枕區軟組織損害的臨床表現

枕區軟組織損害的臨床表現

時間: 2014-02-06 09:16   來源: 求醫網

  枕骨上項線、下項線與上下項之間的項平面附著的軟組織稱枕區軟組織。此區域軟組織損害時除出現枕區局部的疼痛、不適癥狀外,還可出現頸部疼痛不適感、頭痛、偏頭痛、前額疼痛不適征象,也可出現眩暈癥狀。其中頭痛、偏頭痛、眩暈癥狀出現率相對較高。

  上項線內1/3附著的斜方肌,同時附著于枕外隆凸、項韌帶、第七頸椎到第十二胸椎的全部棘突和棘上韌帶;上部纖維向下,下部纖維向上,中部纖維水平,然后向外匯合于肩部。上部肌纖維止于鎖骨的外側1/3后緣;中部肌纖維止于肩峰內側緣和肩胛岡峭的上唇;下部纖維在肩胛岡內側端光滑的三角形平面上形成滑動的腱膜,附著于肩胛岡外側端的結節上。此塊肌肉較薄,從6頸椎到第3胸椎骨處,形成三角形的腱膜附著于椎骨棘突上。第3胸椎以下是以較短的腱性纖維附著。位于肩胛骨上角處肌肉平均厚度為(3.78±1.53)mm,斜方肌與深面筋膜所在標本均出現筋膜增厚變白,且筋膜變得光滑,極易分離,增厚筋膜平均面積為 4cmX2cm。其中滑囊出現率為12.5%,平均面積2cmX2cm。副神經位于增厚筋膜內的出現率為78.12%。其中有31.25%的副神經被增厚筋膜卡壓或炎性增厚筋膜刺激。87.5%的副神經自胸鎖乳突肌后緣經該肌深面穿出,12.5%,副神經經胸鎖乳突肌穿出,穿出點位于Erbs點上方(1.03±1.0)cm,副神經位于頸筋膜淺層深面向下、后、外方向直行或彎曲走行,副神經入肌點與鎖骨距離為(4.4±2.3)cm,入肌后副神經分為兩支,其中降支向內下走行,越過肩胛提肌背側彎向下方,距肩胛骨上角最近距離為(2.0±0.6)cm。

  枕骨上項線的 外1/2附著胸鎖乳突肌,其肌束的肌束主要是位于該肌的內1/3,只有少數肌束是附著于顱骨。胸鎖乳突肌快肌纖維II與慢肌I的比例為2∶1。這種構成表明,胸 鎖乳突肌適合間歇性負荷,而不是長時間地持續收縮。神經支配:胸鎖乳突肌的運動纖維(包括一些斜方肌)與腦干有著密切的聯系,以完成其主要功能。第 11對腦神經的頸段走行于胸鎖乳突肌。副神經頸段的運動纖維起自C1~5椎管內的前 根(運動纖維),而后上升通過枕骨大孔進入顱內,加入副神經的顱內段。最后與迷走神經 一起緊密地通過頸靜脈孔出顱。副神經顱內段發出運動神經纖維分布于幾塊喉肌上,并發出 運動纖維分布至胸鎖乳突肌。副神經在穿過胸鎖乳突肌發出分支支配上斜方肌的同時,也發 出分支至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和鎖骨頭。有相當一部分患者迷走神經顱內 段的運動纖維在頸靜脈孔處橫過副神經,分布于胸鎖乳突肌。

  枕骨上項線外側部:頭夾肌(splenius capitis)起自上部胸椎和第7頸椎的棘突及項韌帶,在胸鎖乳突肌上端的深面,止于乳突下部和上項線的外側部;由第2-5頸神經后支的外側支支配。

  乳突 部附著最長肌,其屬骶棘肌中間列,它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纖維向上分別附于橫突背側再向上達顳骨乳突。

  項平面:頭半棘肌(即頸多裂肌與回旋肌)起于頸椎棘突側面,向上附著于枕骨上項線以下的骨面;中層為多裂肌multifidi,肌纖維短而略斜,斜跨2-4 個椎骨,深層為回旋肌rotatores ,肌纖維最短,只斜跨一個椎骨。兩側橫突棘肌收縮,可使軀干后伸,單側收縮可使軀干向同側側屈并轉向對側。橫突棘肌受全部脊神經后支支配。頭上斜肌 obliquus capitis superior起自寰椎橫突,斜向內上方,止于枕骨下項線上方項平面的骨面,一側收縮使頭轉向對側并向同側側屈,兩側收縮使頭后仰。

  下項線:附著有頭后大小直肌(外側部為大、內側部為小)。椎枕肌群位于枕骨的下方,寰、樞椎的后方,頭半棘肌(多裂肌、旋椎肌)的深面,作用于寰枕及寰樞關節,包括頭后大、小直肌和頭上、下斜肌4肌。頭后大直肌rectus capitis posterior major呈三角形,起自樞椎棘突,止于下項線的外側部。頭后小直肌rectus capitis posterior minor 亦呈三角形,較小,居內側,起自寰椎后結節,止于下項線內側部。皆受枕下神經后支支配,兩肌作用相同,一側收縮頭轉向對側,兩肌收縮使頭后仰。

  頭下斜肌obliquus capitis inferior起自樞椎棘突,斜向外上方,止于寰椎橫突。一側收縮使頭轉向同側并屈,兩側收縮使頭后仰。

  [1] 項韌帶由彈性纖維組成,起于所有頸椎的棘突,止于枕外隆凸和枕外嵴。為三角形,底部向上,尖向下,附著于環椎后結節及頸2-7棘突的尖部,邊緣游離而肥厚,兩側有頭夾肌,頸夾肌、斜方肌等多塊肌肉,其主要作用是控制頸部過度前屈。從枕外隆凸及枕中嵴部,項韌帶的頸2棘突和頸7棘突都是雙側斜方肌向兩側牽拉應力的集中區,是慢性損傷的好發部位項韌帶產生損害的常見部位為下位頸椎的附著點處,枕骨粗隆下緣附著點處,或項韌帶兩側斜方肌附著部。①項韌帶淺層結構:在大體解剖標本中,項韌帶淺層部分的構成比較明確,但其與肌肉層次之間的關系很難完善地顯露。在項韌帶上端纖維極少。逐漸向下,由于纖維纖細,項韌帶的纖維很難與周圍結締組織區分開來。自C2~5水平,則可見由兩側斜方肌和頭夾肌或頭半棘肌的腱膜纖維水平走向且相互延續構成的淺層。在C6~7部,可見更緊密的水平纖維由來自兩側斜方肌的肌肉腱膜纖維橫過中線相互連接構成,呈現出束狀連續水平方向走行的外觀。在C2以下部位發現,項韌帶淺層是由兩側的斜方肌、頭夾肌、小(大)菱形肌和上后鋸肌的肌肉腱膜纖維,在其中線部是相互水平延續所構成的,尤其是在C6~7,此種表現更加明顯。②項韌帶背側部及腹側部結構:大體解剖標本中,項韌帶背側部和腹側部的纖維形態很難被解剖和辨認出來,而在生物塑化薄片標本中,兩者較清晰地分開。③枕骨至C1(項韌帶上部):在生物塑化標本的薄片上,項韌帶背側部亦如前述項韌帶淺層部分,沒有見到縱向分布的結締組織纖維,可見水平走向的纖維,它們是屬于斜方肌最上部分的腱膜,還是頸深筋膜的一部分也很難確認,只是項韌帶厚度略有增加。此區域項韌帶腹側部被兩側頭半棘肌和頭下直肌之間的疏松結締組織所占據,而且此處中線結構分辨不清。④C2~5部(項韌帶中部):在生物塑化標本上觀察,C2,C3,C4,C5水平的項韌帶背側部、腹側部逐漸變得明顯。項韌帶背側部為一個致密結締組織三角體,由來自兩側斜方肌和頭夾肌或由斜方肌、頭夾肌和頭半棘肌的腱膜結締組織纖維水平走向,交叉并延續構成。項韌帶腹側部的纖維大部分來源于項韌帶背側部在中線交叉的纖維,而少部分是靠近棘突分叉同側的肌肉腱膜纖維,與中線的纖維融合后向腹側附著于棘突分叉及叉中央部。⑤ C6~7部(項韌帶下部):在生物塑化薄片上可以觀察到,在C6~7水平,項韌帶腹側部及背側部是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的,是由來自兩側斜方肌、頭夾肌、小菱形肌和上后鋸肌等肌肉的腱膜纖維共同構成的一個致密結締組織體。在附著于C6~7棘突優秀之前,大多數腱膜纖維在中線部相互交叉并越過中線,再附著于棘突上。

分享贏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