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頸肩腰腿痛是指由于肌肉、筋膜、韌帶、關節(jié)囊、骨膜、脂肪以及結締組織等軟組織損傷引起的一組臨床多見的癥狀。根據(jù)病程,可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勞損兩類。急性損傷起病急,疼痛劇烈,及時診斷與治療后,療效較為滿意。慢性勞損在臨床上多數(shù)由于軟組織勞損而引起,或是因急性損傷期未能徹底治愈而逐步發(fā)展而成。此外,也可因長期的過度勞累或持續(xù)在某一特定姿勢下勞動,較長時間的肌肉緊張和疲勞而反復的輕度損傷等所致。如經常低頭、彎腰工作傷及頸項與肩部、腰部的肌肉、軟組織、筋膜或韌帶而導致頸項、肩部或腰部的疼痛,有時疼痛可頑固難治。這是由于疼痛可引起有關肌肉的收縮和緊張,以減少關節(jié)活動和對損傷部位的刺激,從而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
肌緊張雖為一種保護性反應,肌緊張嚴重而持續(xù)者,最后成為肌痙攣,其本身又可破壞身體的協(xié)調和力學平衡,上下肌肉需要重新協(xié)調平衡。如頸肩部的疼痛性肌緊張可向下發(fā)展到腰、臀、腿。而腰部的疼痛性肌緊張也可向上發(fā)展到頸肩部。這樣就從原來的一處疼痛發(fā)展成幾處疼痛,甚至可擴展到對側,成為雙側廣泛性頸、肩、腰、臀、膝等部位的疼痛,使病情轉向嚴重而復雜,甚至有的病人可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能力。
由于軟組織勞損引起疼痛的同時,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經系統(tǒng)功能紊亂。這與疼痛的平面有密切關系。主要根據(jù)疼痛不同部位臨床表現(xiàn)各異。
1、頸肩部疾患
包括頸椎退行性病或骨刺增生(脊髓壓迫癥狀除外),通常感到頸肩部疼痛,頸項及上肢活動受限,可伴有頭痛、頭暈、耳鳴;視力減退、牙根部酸痛和胸悶等表現(xiàn)。頸椎退行性變的程度往往與臨床癥狀并不一致。如較長時期采用針對解除頸肩部軟組織疼痛和肌肉痙攣的措施后,也都能使癥狀緩解或治愈。因此,多數(shù)患有頸椎退行性變或骨剌增生者,是隨著年齡增長對某種損傷或炎癥所引起的一種椎體代償性生理反應。
2、腰臀部疾患
腰臀部疼痛范圍一般較為廣泛,臨床表現(xiàn)也不一樣。有的表現(xiàn)是不能久坐、久站、久走或跨步困難,下肢似乎有涼水流動的感覺,且放射至膝部,也有的向足部放射。有的臥床不起,若起床活動則要扶拐行走,并有屈髖、屈膝及屈腰的傾向,甚至不能直腰;有的彎曲甚至可達90度,側彎明顯,個別極嚴重者只能俯臥而不能仰臥。
某些壓痛點,可以有放射現(xiàn)象。如第三腰椎橫突、髂后上棘、臀上皮神經、闊筋膜張肌等壓之均可向下肢放射,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放射很相似。但軟組織損傷所引起的腰腿痛與腰椎間盤后突癥并非一個疾病。所以首先清楚有壓痛點,還應了解植物神經系紊亂產生的癥狀。有的引起腹痛、腹脹,也有的表現(xiàn)為急腹痛,曾反復多次急癥治療,甚至有的進行剖腹探查。
另外,可有與泌尿生殖系有關的癥狀,如尿頻、尿急、尿失禁、性功能減退、月經失調以及輸卵管結扎后腹痛等。要注意鑒別這些相關癥狀,防止延誤病情。與這些相關植物神經系統(tǒng)紊亂的臨床表現(xiàn),多先有疼痛,后有紊亂癥狀。但少數(shù)病人則以植物神經系紊亂癥狀為主。相反,疼痛并非主訴,壓痛點僅在檢查時才發(fā)現(xiàn)。
對于本病的診斷,首先經過有關科先排除本科疾患,然后才能按軟組織觀點去治療,壓痛點是診斷軟組織致痛的關鍵。否則不屬此范圍。同時要認識軟組織疼痛可產生植物神經系紊亂的各種癥狀。才能更好的進行診斷和治療。
3、髖膝部疾患
髖膝部疾患常引起膝痛和髖痛。①髕韌帶引起膝痛:是原發(fā)性髕韌帶勞損引起的,也可繼發(fā)其他膝部疾患,如患有半月板損傷同時而發(fā)生。以酸痛為主,向小腿前方及胭窩放射,行走時感膝軟、乏力,使不出勁,尤其在上、下樓時,癥狀更為突出。其發(fā)作可以膝部髕韌帶有明顯壓痛點,位于髕骨起點處正中。也有的偏外側或偏內側。②內收肌引起髖痛:由于股內收肌群緊張痙攣所致。多數(shù)是雙側的,也可呈單側。病人常有分腿困難,而且行走時不易跨步。壓痛位于恥骨上下支及其結節(jié)或坐骨上支,部分病人壓之并有向下肢放射現(xiàn)象。也可出現(xiàn)上述泌尿生殖系癥狀以及肛門疼痛。
在防治上,軟組織病變所引起應從疼痛和肌緊張這兩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入手。消除疼痛可使肌肉放松,放松肌肉亦可解除疼痛。對少數(shù)頸肩腰腿痛嚴重的病人,可施行不同部位的軟組織松解手術,絕大多數(shù)病人可采取各種非手術療法治愈。如疼痛部位局限,可局部封閉治療。若疼痛部位廣泛,可作痛點推拿放松肌痙攣。此外,尚可采用理療、針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