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由于一種或多種致病因素長期或反復地損害組織,引起以門靜脈高壓和肝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常見的慢性肝臟病,它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肝臟或膽道疾病發展到晚期的表現,病因很多,在國內以病毒性肝炎最為常見,其它如吸蟲病,慢性酒精中毒,慢性化學毒物或細菌毒素中毒,膽汁淤積,循環障礙長期肝淤血,以及代謝紊亂,營養失調等也可引起。
早期無癥狀或者癥狀較輕,僅表現為一般消化道癥狀如食欲不振,厭油膩,惡心,腹脹,肝區不適及乏力等。體檢見營養狀況欠佳,面部萎黃或色素沉著,肝輕度腫大,質地偏硬,表面光滑,無或輕壓痛。少數患者尚可于頸,胸,上肢等處見到少量蜘蛛痣和手掌魚際部發紅,肝功能檢查正常或輕度異常。
晚期上述癥狀明顯加重,突出表現為肝功能減退及門靜脈高壓兩大類癥狀和相應的體征,輔助檢查結果。肝功能減退的表現;全身癥狀如消瘦乏力,皮膚干燥粗糙,面色灰暗黝黑,不規則低熱及浮腫等,消化道癥狀進一步加劇,出現厭食,嘔吐,腹瀉及黃疸等,出血傾向如齒齦出血,紫癜及胃腸道出血等內分泌失調表現,如雌激素增多所致的蜘蛛痣,肝掌及性機能減退,繼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所致皮膚色素沉著等。
門靜脈高壓的表現;脾臟腫大并伴有脾功能亢進的表現,側枝循環的建立與開放,包括食管下段與胃底靜脈曲張甚至破裂發生大出血,嘔血,腹壁和臍周靜脈曲張,以及痣靜脈曲張形成內痔而便血等。
B超檢查可見肝區密集微小破或低波,脾大,門靜脈增寬和腹水,X線檢查見食管靜脈曲張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