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便秘?
時間:2012-07-31 12:35來源:求醫網
正常人食物進入胃腸,經過消化、吸收,最終將殘渣變成糞便排出體外大約需要24~48小時,兩次大便間隔時間一般是1~2天。但由于每個人的情況各不相同,排便習慣可明顯不同,有的人每日或2~3天大便1次,也有一些人一天大便2~3次,雖然排便間隔或次數不同,但只要大便不稀,不干燥硬結,排便時不費力,都屬于正常狀態。
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使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久,糞便內所含的水分被過量吸收,糞便變得干燥堅硬,排便時伴有時間延長,難于排出,肛門墜脹、疼痛,或引起了腹脹、腹痛、多屁、食欲不振、頭暈乏力等癥狀,正常的排便規律被打亂,排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嚴重者排出的大便像羊屎樣,呈小球形顆粒狀。如果每周排便次數少于3次,并伴明顯排便困難,這種情況就稱為便秘。
便秘是人們生活中最常遇見的一個問題,是一件看似簡單而實際上比較復雜,既使人痛苦而又令人尷尬的事情。據估計約半數以上的人(50%~60%)曾受過便秘的折磨,特別是在老年人、孕婦、兒童和節食減肥者中發生率很高。便秘經常是一些患者到醫院就診的單獨原因。當然,確診是否有便秘,必須依據自己平時的排便習慣和排便是否困難等才能做出判斷。
所謂便秘,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它不是一種具體的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癥狀。便秘在程度上有輕有重,在時間上可以是暫時的,也可以是長久的。由于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因此,一旦發生便秘,尤其是比較嚴重的,持續時間較長的便秘,這樣的患者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查找引起便秘的原因,以免延誤原發病的診治,并能及時、正確、有效地解決便秘的痛苦,切勿濫用瀉藥。
糞便是怎樣形成的?
消化道是一個具有多種功能的、復雜的管道系統,當食物進入口中,經過食道、胃、小腸和大腸(結腸),就變成了身體不需要的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人們吃進口中的食物經過胃和小腸的消化、吸收后,還會留下一些殘渣,通過小腸的蠕動把這些食物殘渣和許多的水分及一些電解質推送入結腸。結腸有三種主要功能:一種為吸收功能,主要在結腸的開始一段,吸收水分(每日約300~ 毫升)和電解質(鈉和鉀等)。一種為貯存功能,主要在結腸的末端近肛門處,把不能吸收的殘渣暫時貯存在這里。另一種為運輸功能,即結腸通過自身緩慢的、節律性的收縮將結腸內容物向前推動。結腸的這種運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非推進的收縮運動,一種是推進性運動,這兩種結腸運動使結腸內容物充分與腸壁接觸,有利于水分和其它少量營養物質的充分吸收,最終形成固體糞便,每天約有80~100毫升水分自糞便排出。糞便是人體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后剩余的殘渣和廢物,其中含有未消化的纖維素、消化道分泌的粘液、消化液、膽色素、粘蛋白,以及消化道粘膜脫落的殘片:上皮細胞、腸道的細菌和結締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