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閉塞(閉塞性動脈硬化 )

動脈閉塞的治療方法
動脈閉塞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近年來發病率日益增多。目前動脈閉塞的治療方法是有很多的,下面就一起來看看。
動脈閉塞的治療方法
1、全血粘度低切值指標(低切值低于10)可作為判斷預后的參考指標:血液流變學檢測中全血粘度低切值反應紅細胞的聚集性,低切越高,提示紅細胞聚集性越高。有研究表明,動脈閉塞癥壞死期患者低切值越低,預后越好,考慮與紅細胞聚集性低,改善了組織缺血缺氧相關。低切值低于7,則預后較好;低切值低于10,預后較好,可建議動脈閉塞壞死期藥物保守治療。
2、肱踝指數(ABI值>0.3)可作為判斷預后的參考指標:肱踝指數(ABI)為踝部動脈收縮壓和雙側肱動脈收縮壓的值之比。有研究顯示缺血性壞疽等指標ABI值>0.3者,治療效果較佳,可考慮保守治療。ABI值<0.3者,藥物保守治療效果較差。
3、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不能作為判斷預后的參考指標:C-反應蛋白(CRp)是最敏感、非特異性的炎癥指標,炎癥反應參與了動脈閉塞的形成。CRp可反映炎癥及動脈閉塞病變程度,與斑塊的不穩定性有關。纖維蛋白原使體內的重要凝血因子,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增高,會導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強,動脈血栓發生率增加,促進動脈粥樣斑塊的發生。有研究結果顯示,動脈硬化閉塞癥壞死期的C-反應蛋白、纖維蛋白原均顯著增高,提示動脈閉塞壞死期處于斑塊形成過程中,組織缺血、缺氧形成壞疽,與療效及預后無關,故不能作為判斷預后的參考指標。

- 友情鏈接:
- 動脈閉塞地方信息